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3)
关于深圳市罗湖区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22日在深圳市罗湖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深圳市罗湖区财政局局长 文政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罗湖区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加强收支管理,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收入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5343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5.79%,比上年实绩增收52597万元,增长8.75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15188万元,增长10.59%;非税收入完成38242万元,下降14.12%。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525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金29500万元、调入资金92386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6256万元,全区当年财政总收入93682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9.81%,剔除调入历年存量资金等因素,2014年财政总收入同口径比上年实绩增长12.22%。
支出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77507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6.24%。加上上解支出70931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金65709万元,全区当年财政总支出91171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6.64%,比上年实绩增加155394万元,增长20.55%,剔除调入历年存量资金等因素,2014年财政总支出同口径比上年实绩增长8.94%。
平衡情况。2014年公共财政总收入936827万元,公共财政总支出911711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4828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88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详见附表一、二)。
政府性基金预算[1]执行情况
2014年各项政府性基金完成收入112921万元,加上上年结余收入385万元,当年基金总收入113306万元。2014年各项政府性基金支出112688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33万元,基金滚存结余385万元。(详见附表三)
盘活存量资金[2]情况
根据国务院盘活存量资金的要求及市审计局的审计决定,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我们对历年存量资金9.68亿元进行清理盘活,重点用于城管、民政、卫生等民计民生项目,其中2014年安排项目8.78亿元。
为完成2014年的预算任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稳固培植税源,促进辖区经济平稳发展,税收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们紧紧抓住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联合税务部门,积极主动谋划,稳固培植税源,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2014年全年辖区税收总量为701亿元(含证券交易印花税345亿元),辖区每平方公里税收达到8.95亿元,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充分带动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效益型、内涵型转变。建立重点税源监控机制,针对纳税大户广深铁路“营改增”试点,我们向财政部争取调整了广深铁路增值税预征模式,维持了地方既得利益格局不变,增加区级收入9000万元。以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中期调整为契机,争取上级的财力支持,市在决算批复中给予我区体制中期评估经费划转及补助42853万元。
(二)重点保障民生投入,严控“三公”经费,建立公开透明预算机制
2014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九大类重点民生支出共安排4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2%。其中教育投入23.9亿元(含住房保障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30.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9.42%;城乡社区支出7.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9.8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2亿,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7%。
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速。安排普惠性幼儿园扶持经费2916万元,保教人员从教津贴1350万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安排学位补贴2980万元,从教津贴621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经费1049万元。医疗惠民工程取得突破。安排医疗价格及药品加成率调降补助经费5000万元,社康中心维持经费3600万元,优生健康惠民工程1000万元;安排40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推进“人才引进”战略,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用于医疗高层次人才引进,安排2000万元推进“三名工程”[3]建设。社会保障系统更加完善。投入福彩公益金安排福利中心二期后续开办费用500万元,福利中心养老床位达到1000张;投入700万元用于5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及运营管理,加上已建成的7家,实现了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新增70-79周岁户籍老人津贴1320万元;安排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500万元,安排大病救济补助经费500万元。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安排垃圾清运及配套公厕经费3961万元,绿地管养及保洁经费1200万元,新增城中村清扫保洁经费2654万元,投入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运营经费300万元,安排2000万元对大望、梧桐山重点水源保护区原村民给予生态补偿。
(三)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2014年,我们勇当工兵,三项改革创新领跑全市:率先建立股份合作公司统一财务管理系统,集体资产更加安全;率先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和目录,政府职能加速转变;率先探索固定资产集中配置、集中报废的“两个集中”模式,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同时,积极探索竞争性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直接拨付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关于加强股份合作公司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推进6家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以点带面,促进全区股份合作公司转型发展。全面实施公务卡结算,全区所有单位预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全面脱钩,努力让财政在阳光下运行。
(四)创新制度,依法规范财政管理,努力建设现代财政制度
2014年是财政制度建设年,我们制定出台十大资金管理制度,十三项内部管理制度,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到决算各个环节相互呼应、相互制衡,形成了较完整的制度约束。其中,出台《罗湖区财政预算准则》,紧紧抓住预算龙头加强财政管理;制定《罗湖区临时请款管理办法》、《罗湖区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办法》、《罗湖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罗湖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有效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切实把资金的分配权和使用权关进制度的笼子。经过一年的磨合,街道预算管理新模式走上正轨,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经费纳入街道部门预算,改革后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的财经责任进一步强化,依法理财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各项开支更加规范透明,廉政风险防控更加牢固。
各位代表,2014年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纳税大户外迁及财税政策波动影响了财政增收,我区财力与兄弟区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之势;部门预算的精准度尚需提高,财政支出进度偏慢,预算约束力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继续深化财政改革,通过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财政制度,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
展望2015年,我区整体经济运行将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做好财政工作有利因素很多:区委区政府坚持“创新开路、质量至上”的理念,加快“一中心两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深圳质量先行区,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提速,服务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高端化特征凸显;总部基地建设亮点纷呈,税收亿元楼达33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城市更新进展加快,“质量罗湖”效益新显,这些都为税收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罗湖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阵痛期,“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实施、辖区重点税源持续外迁、各项增支政策兑现等因素叠加效应显现,财政平衡压力增大。
2015年预算编制的思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4],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落实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财政措施,协调推进财政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2015年公共财政收支预算
收入预算。按照审慎、稳妥的原则,全年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57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52270万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6475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32312万元,增长5.25%;非税收入58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19958万元,增长52.19%。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260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金55000万元、调入资金9014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26828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94915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1.39%,比上年实绩同口径增长7.61%。(详见附表四)
支出预算。根据“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类支出需要。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5888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83818万元,增长10.81%。加上上解支出89994万元,全年财政总支出948882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37172万元,增长4.08%。(详见附表五、六、七)
其中,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投入27.4亿元,主要用于学前普惠性幼儿园扶持经费2772万元,民办学校学位补贴3100万元,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设备设施及管理经费3000万元;支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安排9亿元,主要用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经费800万元,安排高龄老人津贴3100万元及大病救济补助经费500万元,积极推进困难群体帮扶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投入,安排经费4.8亿元,主要是安排医疗价格和药品加成率调降补助经费6000万元、社康中心维持经费5000万元、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1000万元;继续向城市管理基层基础和城乡社区建设倾斜,安排城乡社区支出7.7亿元,主要是新增绿地管养、保洁及市容秩序管理经费。清理压缩专项资金,在2014年压缩两项的基础上,2015年再压缩一项,将常态化和固化项目划转到部门预算。
综上所述,2015年公共财政总收入949150万元,公共财政总支出948882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68万元,符合“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要求。
(二)2015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根据财政部《关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4〕368号)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及人员和机构运转等方面的项目收支转列公共财政预算。因此,2015年起原在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地方教育附加2298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526万元划转到公共财政预算编制。
收入预算。201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7107万元,具体包括:体育彩票公益金1315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792万元、城市更新项目地价款35000万元。
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1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85万元,201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37711万元。
支出预算。 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201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7326万元,具体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5000万元(用于2015年政府投资项目)、土地出让业务支出219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支出1315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792万元。
平衡情况。2015年政府性基金总收入37711万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37326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85万元。(详见附表八)
三、改革创新,依法理财,确保完成2015年预算任务
2015年,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上来,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的作用。要克服速度情结,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长变化,防止竭泽而渔,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在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情况下,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财政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积极支持其他领域改革,推进基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开源节流,努力完成预算收支任务
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态,对中央已经明确推进的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主动介入,科学研判财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稳定现有税源,对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主动上门做好服务;引进优质税源,依托城市更新项目,引进占地面积不大,税收贡献大的优质税源;培植新兴税源,重点扶持电子商务等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税源。建立财源监测分析机制,对重点税源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根据异动情况,提出对策。抓好利息收入、物业出租收入、房屋租赁税代征收入。通过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加强征管,保证罗湖财税收入稳中有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结合预算管理,加强民生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强化监督问责,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巩固和扩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果。
(二)依法理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认真做好新预算法的宣传施行工作,增强预算法治意识,自觉把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坚持用制度引领和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制度,重点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推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目标、运行跟踪、评价管理等综合体系。牢固树立预算法案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观念,硬化预算约束,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引导各预算单位将内控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有效防范各类业务风险。
(三)改革创新,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学习借鉴香港预算案预审“三读”机制、浙江温岭“参与式预算”[5]的经验,通过民主恳谈、征询意见、代表团审议、人大常委会审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民智,使公共财政预算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透明预算制度。2015年,政府预决算全部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除涉密单位外,所有预算单位全面公开预算、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创新产业资金使用方式,由直接补贴逐步转变为设立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模式,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6],扎实做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国企国资及集体股份合作公司改革等重要改革工作。
各位代表,2015年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以强烈的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1] 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是指要把一些没有按照预算进度执行、依然趴在账上的沉淀结余资金用起来,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针对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3]指面向全球引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以此全面提升深圳经济特区的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国际医疗中心。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三名工程”纳入12项跨年度、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视作新常态下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5] 即人民群众以民主恳谈为主要形式参与政府年度预算方案协商讨论,人大审议政府预算并决定预算的修正和调整,实现实质性参与的预算审查监督。这一做法将协商民主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6] 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而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