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解读:教育改革三大绝技
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教育人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只有胸怀理想结果才会更加理想。教育人也应该是完美主义者,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够更加接近完美。因此罗湖要办出具有深圳特色、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不只是深圳一流,也不仅是广东省一流,我们想办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教育。”
深圳是一所追梦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扎根寻梦,人口剧增导致城市寸土寸金,学位难求也成为城市不可避免的痛点,但罗湖却做到了“有学上”。
教育发展优先战略
罗湖确定了教育发展优先战略。2016年以来,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就有16次,主要研究解决教育系统制度重建、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
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在今年先后5次听取学校建设、“习本课堂”、未来学校建设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汇报……
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宋强几乎走遍了辖区所有中小学校,协调相关部门和街道解决校园安全、拓展办学空间和“美丽校园”建设等问题。
持续加大经费投入
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罗湖区教育支出占区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2.24%、33.04%、33.60%。换言之,政府每花3元,就有1元花在教育上。
“我们仔细测算了一下,发现这个占比在深圳各区居于首位”,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如此说道。
罗湖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也超过了香港。“要让罗湖教育能够成为罗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助力罗湖打造最宜居宜业的城区”,在这一共识之下,罗湖区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不仅投入持续加码,改革也持续深入。
多举措保障有学上
到2020年,罗湖将新改扩建学校17所,新增学位1.3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新增学位10020个。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就15宗未落实的教育规划用地,开展专题调研,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出收地计划。到2020年,有18所学校实施“上天入地”工程,增加1710个学位。
罗湖教育实现“上好学”,前提是它拥有坚实的基础
2002年,罗湖便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2010年,罗湖又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在罗湖,既有翠园中学、罗湖外语学校、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名优公办学校;有深圳中学、深圳小学、深圳第二实验学校等市属名校;还有百仕达小学、鹏兴实验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罗湖的普惠幼儿园达112家,比例达到80.6%。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深圳要达到的水平。这个比例是目前深圳市各区当中最高的。”
综合改革
罗湖教育要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跃升,一系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罗湖铺开,涉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过程教育体制机制、家庭教育系统,这四个教育的“供给侧”。
信息来源:罗湖教育、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