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现代化学校治理新体系。坚持党建领航,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创建“党建+”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学、校家社协同育人、合作办学等党建品牌子阵地。加快党建创新示范校评选、“先锋书记”“名书记工作室”项目建设,促进党建品牌项目工作见实效和成果转化。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出台罗湖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标准,“一校一案”推动家庭教育走深走实。高质量、高标准办好家长学校,探索构建分层分类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与社会组织、社会场馆合作力度,共同开展协同育人系列活动。
二是聚焦优质均衡,积极构建教育发展新形态。深化集团化办学(园),尝试给予集团党委统筹集团内人、财、物调度的自主权。构建集团一体化教师发展体系和教研科研体系,探索集团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集团学生艺体赛事制度。加快推动“双区”创建,确保在2024年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启动集团督导评价,助力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均衡发展。
三是聚焦幼小初高贯通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境界。坚持“面向人人、全量培养、扬长发展”的思路。在区教科院成立幼小初高贯通培养课程中心。全面推行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制定区域幼小衔接工作指引,建立幼儿园、小学与家庭合作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幼儿园与小学联合教研。做好国家、省、市、区的课程贯通,建立课程结构知识图谱,开展数学、科创、阅读、思政、音体美等12个学科的小初高双向贯通课程体系建设。以深化集团化办学为抓手,重点推进集团校的学科贯通实践,打通学段间的壁垒。启动“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育雏鹰计划”,在学科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把在各学科有突出天赋的孩子发现和识别出来,让每一个孩子在上下贯通的学科体系中,成为人生赛道里最好的自己。组建区域教研联合体,围绕学科建设、教育数字化等建立学科优秀教师团队,加大跨学科融合实践力度,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培养具有科研引领、教育变革、融合发展的学科队伍,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四是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构建教育发展新场景。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数字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数字教育应用场景,构建集数字交互课程制作、课程课堂教学、人工智能与教学场景有机融合的工具平台。建立未来教育研究院。引进国内一流资源,强力推动数字教育和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培育一支高数字素养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学校。创建未来教育示范学校。以未来学校、罗湖高级中学、滨河实验等学校为依托,围绕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服务等方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评价监督、校园治理等深度融合,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推进科创教育实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集结北师大、华东师大等教育资源,创建基于数字化的科创教育示范区,新建一所以科创教育为主题的实验学校,建设一个科创教育教研新基地,选派一批科技副校长,着力走出一条科创教育新路径。
五是聚焦合作开放办学,积极构建教育开放新局面。深度推进深港合作办学,力争2025年底实现1-2所具有品牌效应的深港合作办学示范学校落地。深化深港教育融合发展,探索与香港职业教育开展联合培养,支持翠园中学、罗湖外语学校等公办高中按需增设港籍学生班,开辟港澳台联考或HKDSE升学通道,激发办学活力,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体系。深入推动姊妹学校建设,开展两地教师教研、学生主题等系列交流活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助推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是聚焦落实五育并举,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新格局。全面深化特色化办学,以特色化课程建设为核心,研究制定《罗湖区学校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建设(试行)标准》,对全区特色项目和特色校园全面梳理,遴选一批特色项目,构建“特色项目创建——特色学校建设——罗湖品牌打造”的特色化办学路径,打造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出台《罗湖区协同育人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一校一案”研发“个性化”评估方案。办好家长学校,研发家长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组织、社会场馆合作推进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建设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依托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和地缘优势,在翠湖文体公园创建山水融合、零碳可循环的罗湖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七是聚焦培养教育家与学科专家,积极构建大先生成长新平台。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内驱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输出即成长”为导向,每年为梯队设计约100门分类培养课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建立中小学教师“五级梯队达标认证制”成长路径,着力培养新生代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实施“领鹰工程”培养计划,提升中青年校长管理水平;“未来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一批理念新锐、敢于探索,能够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长群体。实施学前教育“苗圃工程”,完善学前教育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探索实行校级领导聘期制,优化领导干部退出机制。出台《罗湖区教育人才认定及综合保障实施办法》,建立全方位系统性的保障激励措施,在住房、补贴、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持续做好人才兜底保障工作。进一步盘活用好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奖教奖学力度,提高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是聚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教育发展新基础。组建罗湖学校高质量建设顾问团队,坚持专家引领、部门协同,保障学校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预计三年新增13185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710个学前学位。
九是聚焦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教育发展新结构。优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鼓励民办学校加大投入转型升级,加强民办学校管理队伍培训力度,提高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引入名优校长到民办学校任职,促进公民办联合发展,协同推进公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
十是聚焦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构建引领发展的新杠杆。以“三个一切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切有利于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增强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切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评价指标,探索基于数字化的发展性集团校评价体系、综合性校园长评价体系、激励性教师评价体系、生成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数据支撑体系,全面引领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改革。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