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抓不懈,压实责任,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
1.持续强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一是严把预检分诊流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四必查一询问”,强化门急诊二次预检分诊工作。二是强化发热门诊管理,规范发热门诊境内境外人员接诊范围,采取全封闭就诊流程。三是强化医疗机构疫情哨点监测预警工作。完善接诊发热患者转送流程,压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前哨”责任。四是全面开展院感防控督导。
2.持续优化流调排查、医疗救治工作。一是完善卫健、公安“三同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提升精准化管控水平。二是承接大鹏新区和盐田区集中隔离人员医疗服务工作,建立三区隔离人员医疗服务协调机制,组建专家会诊指导小组。
3.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一是成立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级统筹、街道实施、社区组织、行业促进、条块结合”的疫苗接种工作机制。二是联合区政数局整合疫苗接种系统及社区网格系统信息,搭建疫苗接种排查平台,实现动态掌握接种情况。
4.持续优化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工作。一是规范“三区两通道”设置,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感染防控督导检查,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督导检查相关整改要求。二是将隔离人员、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全部纳入一码通系统,实现核酸检测率、日常监测率动态保持100%。三是加强集中隔离场所心理健康服务,共配置心理医生25人,发放心理问卷74130份,重点关注人次813人。四是配合市国际驿站成立和运营落实我区医务人员的选派和培训工作。
二、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罗湖医改持续走深走实
1.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罗湖医改实践。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核定人力资源体系。修订罗湖医院集团理事会章程和集团章程,为进一步推进管办分开,完善罗湖医院集团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完善《深化罗湖医改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构建“一体两翼五引擎”持续深化罗湖医改。
2.促进资源下沉夯实基本公卫服务。一是健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社康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引进“基本公共卫生智能化绩效评价(督导)信息系统”,规范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中医药服务等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三是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服务融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强化居民健康管理。
3.强化三大融合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一是全面实施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项目,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推动基本诊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二是探索教卫融合新模式,开展健康项目进校园活动,依托卫生健康副校长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加强聚集性疫情的早期识别与报告。三是推进医养融合,加强老年人整合照护体系和心理关爱项目建设。
三、优化资源,强化管理,医教研一体协同发展
1.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医疗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实现以数据为依据的全面医疗质量改进。
2.重点学科建设再创新高。依据评审成绩分配2021年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实行分级管理,重点扶持潜力学科。区中医院特色专科(老年病科、骨伤科、康复科)获评广东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我区省级重点专科数量达到5个,创历史新高。
3.三名工程项目不断深化。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充,累计引进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其中院士团队4个,国际合作团队1个。2021年三名工程专家手术指导138次,疑难病例讨论92次,教学查房228次,会诊161次,科研指导与专题讲座培训22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1项。
四、健康为本,心系民生,健康罗湖行动稳步推进
1.重大传染病防治水平全面提升。成立区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卫生系统内各领域专家团队,跟踪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疫情最新走势,已撰写10期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状况的报告,印发16期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评估报告。
2.妇女儿童健康全力保障。通过“婚检驿站”实现婚姻登记、婚检一站式服务、免费出生缺陷筛查,将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纳入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百件重点民生实事。
3.健康教育活动特色鲜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顺利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工作,新增健康促进场所共27个。举办罗湖区健康教育技能竞赛和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完成健康素养百场巡讲。开展诗意心灵“心理咨询诗”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送健康进暑托,“慧眼工程”,评选营养社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家庭、职业健康达人等系列健康促进项目。
4.健康守护行动提档升级。开展院感防控、传染病防控、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防治、打击两非和无证行医等卫生综合监督执法行动,共作出行政处罚245宗。开展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对医疗机构执业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审核,全年累计校验医疗机构309间次。开展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巡查,累计巡查医疗机构710间次,排查隐患1319条。
5.创文创卫行动扎实推进。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全面开展爱国卫生工作,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医疗系统厕所整治和垃圾分类工作,辖区农贸市场、城中村、医院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助力深圳市以820多分的高分通过本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6.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突出。以区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以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工作人员为基层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心理服务站(室)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的“哨站”作用。
五、锐意进取,创新突破,重点专项工作再上台阶
1.推进区中医院三甲创建工作。一是开展重点项目模拟评审式督导,覆盖核心制度、医疗安全、诊疗方案、临床路径、疑难病例讨论、门诊住院病历中医内涵等。二是开展核心指标督导,针对中药处方占比、中药饮片使用率等重要指标专项督导,确保评审前所有核心指标达标,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2.推进跨境医疗卫生项目合作。建立全国首个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实验室,疫情期间负责口岸司机及货物的核酸检测工作。依托尚创峰创业孵化平台,引进港资医疗机构与香港名医。
3.推进医疗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与平安集团合作建成云社康一期、肺小结节智能诊断模块、互联网医院妇幼专科模块并试运行。深度优化核酸采样信息系统,保障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的快速完成。医疗机构执业监管平台试运行,全面提升我区社会办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效能。启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罗湖医改中的应用研究系列课题中的智慧妇幼服务一体化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