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区”示范重大历史机遇,树立“经营城市”改革理念,拓宽财政资金保障渠道,强化对城区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围绕“产业激发新动能,服务提升新活力”,以财政资金风险防范底线,以财政财务大数据共享为抓手,坚持“数字+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智慧财政”建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2.年度目标。围绕区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目标,统筹做好财政收支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收入组织,树立“城区经营”理念,多渠道谋划资金来源,积极向市财政争取专项债新增限额,增加区级可用财力;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有保有压,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统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支持产业发展,保障区委、区政府重点任务;抓好区级预算执行,综合运用预算管理、预算绩效和财政监督等手段,牵头抓好“财政预算管理和支出进度”市考区任务;持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合同履约监管、预算支出标准化及预算绩效管理四项改革,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能。
(二)主要思路
1.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党建是核心、队伍是根本”,不断深化“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工作”的思路,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重点,以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构建党建工作与队伍建设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把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于干部成长全过程,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廉政意识,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2.强化收入联动机制,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千方百计抓好收入组织工作,强化多部门、上下级联动的财政收入统筹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拓宽区级财力来源,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一是强化财政与税务、产业、非税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强化对重点税源、纳税大户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提升收入组织预判能力,动态调整收入组织策略。与各产业部门协同做好稳商稳企工作,利用好第六轮财政体制改革共享税分成比例提高的契机,努力培植新税源。二是强化多部门与上级部门的联动。主动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联动各部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积极向市财政争取教育学位奖励补贴、医院床位建设补贴、纳税大户迁移补助等上级补助收入。三是强化与区发改等部门的联动。积极谋划和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清水河两个重点片区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市财政、市发改对罗湖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力支持。四是加大对资金资产的统筹盘活使用力度。统筹用好政府各种资源和财力,通盘考虑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统筹财力,加大政府性基金、国资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资产,促进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及临时配置资产调剂使用,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3.兼顾民生和重点领域,优化财力配置格局。始终坚持量入为出、勤俭办事业,将有限的财力集中配置到保民生、保基本、保发展领域,提高财力配置效率。一是继续严格控制和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腾出财力优先用于保障民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把钱花在刀刃上、紧要处。二是增强对全区重大战略部署的保障能力。围绕全区重大战略任务,集中财力支持“一主两区三带”发展平台,强化“交通、交流、消费”三大枢纽地位,推进湖贝、蔡屋围两大统筹片区建设,重塑空间发展格局。三是支持构建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四是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对标对表“双区”建设要求,聚焦“民生七有”目标,集中财力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进一步得到提升。
4.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多渠道谋划建设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指导,按照强统筹、深挖潜、广渠道的思路,多渠道筹措城区建设资金,为罗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实施路径。一是统筹谋划全区重大项目,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围绕“一主两区三带”,强化“交通、交流、消费”三大枢纽地位,全区统筹谋划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结合专项债、国开行贷款、PPP等多渠道投资的不同条件,进行项目捆绑,分步实施。二是提升专项债项目的主动谋划意识和整体谋划水平。积极争取专项债额度,切实发挥专项债在弥补财力不足、补短板、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强化“城区经营”理念,深入挖潜项目收益。将“城区经营”意识深度融合到项目谋划、实施、运营的全过程,对城区整体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国企主导力、市场协同力的联动作用,培育经营性收入,从“只会花钱”向“也会挣钱”转变。
5.强化改革攻坚,持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各环节、各链条,以更高的站位和更高的标准为罗湖新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严格对照部标改造升级“智慧财政”系统,实现智慧财政与综合财务管理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系统对接,打通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断层,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财务报告等全过程闭环管理。二是强化合同履约监管改革。贯彻成本节约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对重大项目实行合同全周期跟踪问效,分析合同履约过程中实际成本支出,为预算安排提供有力支撑。建立项目合同动态评价和清理退出机制,整合使用方向相同或类似的预算资金。三是强化预算支出标准化改革。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全面梳理测算各部门共性预算项目,统一项目分类设置及经费标准,研究预算编制通用模板,推动实现标准化、智能化审核。四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完善绩效导向的预算分配机制,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加强绩效考核问责,探索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主要举措
1.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指导,多措并举抓好收入组织工作。联动税务、城更局、各非税征管部门等收入组织部门强化收入分析研判,深挖内潜,涵养税源,确保全年收入应收尽收;统筹谋划全区重点项目,深入挖潜项目收益,通过PPP、专项债、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弥补区级财力不足。
2.以“智慧财政”升级为契机,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对照部标改造升级“智慧财政”系统,通过下放管理权限、优化业务流程,提升预算管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财务报告等全过程闭环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使用效益。
3.以合同履约检查作为突破,狠抓项目成本控制。贯彻成本节约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对重大项目实行合同全周期跟踪问效,分析合同履约过程中实际成本支出,为预算安排提供有力支撑。建立项目合同动态评价和清理退出机制,整合使用方向相同或类似的预算资金,及时调整完善长期结余较多、使用效益低下、政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从源头上解决“办事”和“花钱”两张皮的问题。
4.以街道项目支出为试点,推进预算支出标准化改革。针对街道项目设置散乱、标准不一等问题,全面梳理各街道通用的公共服务项目,统一项目设置及经费标准,研究预算编制通用模板,推动实现标准化、智能化审核,将支出标准化贯穿整个预算编制、执行的全过程。
5.以全过程绩效结果为导向,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重大政策和项目进行事前评估、运行监控、跟踪问效,将绩效管理贯穿政策项目全周期。强化各环节绩效结果应用,完善绩效导向的预算分配机制,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加强绩效考核问责,探索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