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
×

关于深圳市罗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罗湖区发展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3-02-23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瞄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总目标,围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20+8”产业集群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抗疫情、稳增长、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提质,民生服务保障有力。经济社会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6.9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同步。

  (一)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凸显。

  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双胜利”。疫情防控精准有效,高效处置突发疫情,建立“平急结合”人力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完善智能应急排查体系,“一码通”系统成为省级创新应用试点基地。50天完成“五方健康驿站”建设。守好守牢“外防输入”关口,采用“常规+机动”查验方式,‍‍对入境跨境车辆实行100%排查;完成文锦渡口岸接驳点信息化改造,打造文锦渡接驳点“全要素”智能管理平台。罗湖医院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全流程自动化鼻咽拭子采样机器人二代机投入试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经济总量突破2600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完成市下达任务;经济产出持续提高,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33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人均GDP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资源能耗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20.8%,初步形成高产出、低消耗、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招商引资效能更加彰显。构建“1+5+10+N”全区联动大招商工作体系,成立招商引资攻坚专班,发动全区27个部门全员招商,打响招商引资冲锋攻坚战。创新组建7支青年干部招商先锋队,抽调21名干部派驻35个优质产业空间,聚焦“7+1”战新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等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强化展会展览招商,成功举办罗湖区2022年招商大会,发布“1+3+N”产业政策体系,推出200万平方米土地空间,签约华润万家、环球新材等优质项目60个、意向投资总额1024亿元。参加2022伦敦科技周—中英科技企业交流活动、首届大湾区基础设施REITs高峰论坛、深圳企业家联合会等会展,全力推介罗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赴杭州、重庆等16个城市精准招商36次,举办4场市外招商专题推介会,新挖掘市外项目161个,引进市外优质项目43个、总投资超650亿元。

  消费投资潜力不断释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打造高能级地标性商圈。推动万象城三期、粤海城、深圳首个“市集型购物中心”万象食家等综合体开业,引进首店60家。启动东门步行街升级改造,制定东门步行街改造提升总体方案,加快东门步行街改造一期、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推出全市首个业态升级测试项目“优力盒子”,联合潮玩品牌举办快闪等活动30余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等汽车促消费活动,拉动汽车零售额增长超30亿元。持续发力高质量投资,制定《罗湖区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3年)》,谋划综合枢纽等8大重点民生领域、103个项目,总投资1070亿元。成功承办全市四季度开工仪式,启动周六福珠宝产业中心等21个、总投资548.3亿元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发行专项债25.35亿元,增长173%,达到历史最大规模。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新开工蔡屋围一期子项目A等6个更新项目。

  发展要素保障更加充足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稳增长措施,出台《罗湖区抗疫助企惠民纾困“十条”措施》,通过租金减免、拨付补助等方式减负2.1亿元,为20.7万城中村居民、超1.2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送上“真金白银”。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全年为超2000个项目发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7亿元。做深做实企业服务,扎实开展区领导挂点服务企业、万名干部助企行等工作,全年累计点对点服务企业超3000家,收集并解决诉求1035个,办结率达100%。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苗圃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出台独角兽企业培育措施,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全年引进2名全职院士,认定300余名产业领域菁英人才,金融、精密制造领域3名人才成功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实现我区在国家级人才培养方面零的突破。率先发布《罗湖区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22-2025年)》《罗湖区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将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建设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体谋划部署。

  ()坚持以产业引领、服务升级促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显著

  金融发展能级提升。出台《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力提升金融发展质效。全年引进7家持牌金融机构、14家其他金融机构。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创新数字人民币跨境测试,完成全国首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试点,实现深港、中阿跨境汇款试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农行深分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笔蓝色债券,太平财险深分落地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签署《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共建“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合作备忘录》,促进深港消费金融变革。创新发展黄金金融,成立国润黄金,推动黄金回购及现货流转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全年黄金回购交易量超10吨。搭建融资对接平台,举办12期“融·易·罗湖”融资活动,建成11个“金融驿站”,为263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1.29亿。

  高端商贸提质升级。制定《罗湖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罗湖区支持商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罗湖区核心商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蔡屋围、东门、人民南、水贝、笋岗、湖贝等重点消费街区,实施国际能源贸易中心建设行动、深港进出口贸易中心建设行动等6大行动计划,构建全域消费格局。全力擦亮黄金珠宝“金字招牌”,出台《深圳市罗湖区支持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成功挂牌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打造水贝创意设计消费街区,与中国地质大学共建珠宝现代产业学院,全面提升水贝珠宝影响力。

  商务服务业动能勃发。出台《罗湖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构建“1+2+N”现代服务业体系,实施7大行动、4大工程、140项工作任务。制定《罗湖区支持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德勤在双创中心打造“大湾区产业链赋能中心”,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罗湖人才产业园引进优质企业。做大做强高端商务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提升激励行动,面向469名青年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晋升奖励。力促文旅产业多元发展,出台“罗湖十条”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稻兴、宝视达等企业,在大望梧桐核心片区建设梧桐视效创意产业基地。成功落地天美电竞制作中心集群项目,助力动漫基地创新发展。

  战新产业持续壮大成立“20+8”产业集群塑造攻坚行动领导小组,构建“六个一”工作体系,出台《深圳市罗湖区支持软件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深圳市罗湖区扶持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积极引育创新载体和企业,全年引进营收10亿级科技企业2家、纳税千万级科技企业6家,新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8家,新增创新载体10个,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3个。大力建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核心平台,推动中欧创新药物与精准健康研究院落地取得阶段性进展,筹建国家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创新中心。专利创造水平快速提升,举办12场“智创罗湖”辅导培训,万人发明专利量达30件,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超3亿元。出台《罗湖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励项目》《罗湖区深港人才科研合作项目》,新增1家深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

  (一主两区三带战略平台按下加速键,战略引擎动能更加强劲。

  笋清重点片区全面开发步入快车道。多措并举拓展土地空间,成功将玉龙-小坑1.1平方公里纳入笋清重点区域,创造性推动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全量开挖“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成为全国开挖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修复项目,成功列入市重大项目。推进05-06深长地块法定图则调整,完成中溢地块更新单元规划审批、笋岗DY01单元南北分区规划统筹方案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汕高铁征拆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中粮信隆综合楼、中粮冷藏厂房和仓库等场地移交。清水河棚改启动基坑支护及桩基础施工。深圳城安院总部成功落地博盈大厦。启动笋岗新罗湖会客厅、5G智能终端总部等项目建设。

  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统筹构建“1+1+N”规划体系,印发《加快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3年)》。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成功将轨道17号线纳入深圳火车站线位,争取地铁11号线东延至火车站口岸片区并纳入全市新一轮轨道线网调整规划。完成罗湖口岸改造方案研究,形成罗湖口岸片区综合规划初步成果以及“过境”土地B1地块法图调整研究成果。全面摸清片区人口、土地等八大领域基础数据,搭建CIM平台。打造深港合作示范项目,成立全国首家香港工商专业和青年团体服务中心、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跨境家庭新里程服务计划,发布《罗湖港人一本通》。开展深港跨境信用改革,在港人申办信用卡、港企申请信用贷等金融服务场景上推动内地金融机构认可香港信用信息,为港企提供授信额度近2亿元。尚创峰港医医疗城成功签约80名港医。成功举办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层级推动片区建设,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的市级工作专班。构建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高质量编制空间规划纲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综合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保育规划等,形成“三生融合”规划一张图,谋划96个、总投资427.3亿元项目。全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市级重大民生项目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动工建设,成为全市首例破格获省级部门批准的生态保护红线内区级建设项目。东部过境高速大望立交涉及的《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部委部际联审会。加快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与中铁建发展集团合作开展24万平方米物业有机更新,启动4.7万平方米物业招商运营、横排岭老瓦房重建、公共住房规模化租赁筹集。

  (四)锚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功夫,城区品质功能更加完善。

  交通路网持续完善。轨道线网建设提速,地铁14号线顺利通车,推进地铁5号线西延、11号线二期建设,17号线纳入轨道五期建设规划方案,24号线北延至木棉岭片区初步纳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加快骨干路网规划建设,开展罗沙路复合通道、雅园立交改造及文锦中路段下沉等规划研究及方案设计,启动深南东路东延建设。加快布局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编制二级物流转运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深圳首个街区型立体慢行系统“围岭公园—东湖公园连廊天桥”规划建设。提升交通品质,完成38条未移交市政管理公共道路市政化改造,加快25处立体停车库建设,开展85处道路拥堵整治、交通服务提升等综合治理。强化道路挖掘统筹,全年减少543条道路开挖。

  市容市貌更加美丽。落实全市山海连城战略,按照全市“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规划部署,开展银湖山-红岗公园-围岭公园生态连廊、深圳河(莲塘段)碧道、红岗公园改造、布吉河水廊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启动翠湖文体公园建设。全力打造“低碳先锋城区”,出台《罗湖区打造“低碳先锋城区”行动计划(2022-2025年)》,知汇广场低碳产业园区建成投产,推动锦田小学、怡景幼儿园等近零碳试点项目立项。建成15个共建花园,新增立体绿化超5000平方米。“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建成15座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实现所有住宅区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配置RFID读卡器,10%的分类投放点配备具有AI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自动采集率达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到95%、90%。率先在5个街道开展“物管城市”改革试点。

  公共服务更加智慧。政务服务不断优化,“i罗湖”平台涵盖3760项政务服务事项、94项公共服务,583个事项、173个电子证照“免证办”实现区、街、社三级全覆盖。457个事项实现“全市域通办”,佛山等11个地区近600个事项可在罗湖跨域通办。民政、企业服务等10大领域、40个事项实现“反向办”。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建设,依托“块数据”智能底板,实现全区“多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平安罗湖”门户,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社区服务预约、可享政策获取服务。智慧交通系统不断完善,通过视频智能快速分拨处置平台,实现车辆乱停放等事件AI智能识别。智慧教育云平台持续优化,成功为200所学校、近5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罗湖区人民政府网站再次荣获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区县级)第一名,实现“七连冠”。

  韧性城区逐步完善。安全形势持续平稳,辖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较去年下降50%、37.5%、80%。建成“1+10+N”三级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10个区级信息系统成功接入市、区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完成81个社区减灾能力“十个有”配套建设,19个社区挂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所学校成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 99.8%、100%。居住空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完成68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58个“广东省宜居社区”成功转换认定为“绿色(宜居)社区”。市政设施品质功能更加完善,通过组建4个专项小组、制定“1+3”工作方案及指引,高效高质完成15个城中村、211个小区、6.21万户“瓶改管”工作。完成150座泵房二次供水设施主体改造、58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17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达标创建。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更为优良,PM2.5年均浓度达到15.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4%,是全市唯一没有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持续抓好水污染防治,国考断面深圳河河口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深圳水库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省考断面径肚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可达开敞空间不断增加,梧桐山河碧道、正坑水碧道对外开放,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擦亮绿色低碳发展底色,签订全省首个“行政处罚+碳普惠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出台全市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提升方案,将GEP正式纳入罗湖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五)聚焦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区增福祉,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资源持续优化。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完成银湖实验小学、翠园东晓创新学校、粤海城幼儿园等12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新增学位10155个。深圳市美术学校成功开办,顺利与行知职业学校共同实现独立办学。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达到14家。做强名校教育资源优势,推进翠园中学与深中深度合作,打造名校发展共同体。优化集团化办学,制定《罗湖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新增东晓教育集团、莲南教育集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办法、园长管理制度、教师梯级培养1+N系列方案、苗圃工程等制度方案,搭建教师成长梯队。推动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举办深港澳青少年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暨携手同学行动成果展示、2022粤港澳青少年无人机科创嘉年华等系列活动。

  医疗服务品质提升。重大医疗卫生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区疾控中心、罗湖医院集团生殖中心及医学检验中心2个新址购置,启动区妇保院改扩建、区中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医院专科水平不断提升,区中医院成功获批三甲医院,区人民医院成功建立国家级胸痛诊疗中心,区属医疗机构各类医学重点学科达到27个。罗湖医院集团“党建+紧密型医联体”获评“全国公立医院党建创新案例”。基层社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率先出台社康机构管理规范性文件,完成金岭社康中心等4家社康改扩建,辖区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53.9%,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占辖区常住人口的44.18%,每万人口全科医生6.09名。新引进市级“三名工程”高层次中医医学团队2个、全科医生25人。积极探索深港医疗规则衔接,建设大湾区国际全科门诊,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靶向治疗、抗体药物开发等科研攻关。

  文体活动形式丰富。加大高质量文体设施供给,金啤坊、文化馆金岭分馆正式对外开放,启动“一馆一中心”、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二期、国际艺术品交易总部建设,新增4个悠·图书馆,艺展中心等3个街区获全市特色文化街区创建资格。特色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举办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港澳气排球邀请赛、鹏城戏剧嘉年华等各类文体赛事,创办罗湖首届荷花音乐节,联合东门等商圈举办民谣东门、商圈音乐周等潮流活动,举办踏青健康跑等全民健身活动600余场次。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键预约”平台实现158个体育场馆线上预约全覆盖,策划《特区小站》《幸福渔村》等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展演活动,戏剧作品《烟》获全国公共文化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社会保障层次健全。夯实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聚焦社会救助精细化、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化以及“大爱罗湖”品牌化,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超42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近5500人。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建成2家长者服务中心、3个长者服务站,服务站点覆盖率超70%,新增养老床位240张,推动新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全国首家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智慧用水监测”项目获评2022年第十九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加大公共住房供应,公共住房建设筹集6111套、供应4029套。加快推进“二线插花地”、景福花园、清水河棚改、船步街片区棚改等一批重点项目。儿童友好型城市、无障碍城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增8个市级儿童友好基地,打造全市首个山水生态型儿童友好公园,“爱·无碍”党建引领无障碍城区建设项目入选深圳第五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

  城区治理更加精细。法治政府水平持续提升,出台罗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区方案、进一步完善街道“平台统筹+协同监管”工作机制方案、行政执法能力现代化行动方案等,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6个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完善珠宝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维权和纠纷解决机制,330家珠宝企业签署公约、329家企业签收公共法律服务一卡通。出台《深圳市罗湖区社会资本投资捐建公共设施管理办法》,成为全市首个明确以社会投资模式推进的捐建制度。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全市率先实现109个居委会下设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在笋岗街道试点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体化架构下的“党建+网格+物业”服务管理模式。首次将社工纳入罗湖菁英人才体系,打造翠竹街道标杆社工站。全年投入1.66亿元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800个。

  此外,信访、统计、计生、民族、宗教、双拥、科普、档案、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中期的关键节点。当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但是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变,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综合罗湖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初步提出2023年罗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同步。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做好2023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扩大内需,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为总目标,突出“聚焦”“聚集”两大关键,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为主抓手,以4大主导产业和5大特色消费街区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更具韧性、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发展动能换挡、服务品质升级,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出新彩。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深港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在推动深港合作上塑造新优势。

  更快动作推动深港基础设施联通。畅通深港跨境通道,推动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片区升级改造,全面升级罗湖口岸环境、设施、通关模式,推动地铁17号线(一期)建设。持续推动文锦渡口岸生鲜货运功能转移,启动莲塘口岸生鲜货运设施改造前期工作,探索在莲塘口岸实施跨境货物运输无人驾驶接驳模式。完善通达湾区的交通路网体系,完成罗沙路复合通道改造前期工作,加快莲塘段边界线双拥共建示范带、深南东路东延等建设。

  更高质量推动深港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设立香港保险机构办事处及服务中心、国际进口冷链食品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建筑建材企业、供应链企业、家居零售企业及生产配套企业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送材料、送服务“过河”。积极对接香港旅游消费、生活餐饮、文化创意等资源,在人民南发展“港味”特色商贸服务业。探索采用深港合作方式开发“过境”土地B1地块,争取税收、跨境贸易等特殊政策,发展免税经济。推动高端要素跨境流通,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香港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推进“港籍人才服务专窗”建设,打造跨境药械通、数币通、信用通、数据通等示范项目。

  更大力度推动深港民生规则衔接。深化深港公共服务交融,将区人民医院纳入香港病人转诊服务的深圳定点医疗机构,推动深港共建“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鼓励民办学校开办港籍班,研究引进社会投资创办国际学校,启动深港长者服务中心、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等建设。推进深港政务“一站式”服务,在口岸区域、港人聚集的社区设立服务点,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促进深港文化交流共融,打造罗湖深港融合交流中心、深港妇女儿童交流活动中心、港澳学子罗湖游、深港文化月等一批深港合作示范项目。

  (二)以聚焦聚集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打开新格局。

  持续巩固金融业压舱石作用。推动金融总部集聚,加快光大集团南方总部、财信金控湾区总部、美团消费金融公司等落地,新引进6家持牌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1家,新增1-2栋金融税收亿元楼。创新跨境金融业态。拓展数字人民币深港消费先行示范应用场景,推广数字人民币成为港人在湾区的“第二支付方式”。打造保险业务创新试验区,推动香港保险机构在罗湖设立代表处、办事处。打造黄金金融特色发展区,联合上海黄金交易所打造黄金流转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深圳场外黄金市场登记交易中心建设,支持黄金珠宝龙头企业探索设立服务黄金珠宝领域的民营银行。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举办12场“融·易·罗湖”银企对接活动。开展首批“红岭金融创新项目”认定,举办第三届红岭金融论坛。

  以五大特色消费街区构建核心消费商圈高水平打造特色消费街区,串联核心商圈和重大商业节点,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打造东门活力时尚消费街区。加快推进东门步行街升级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推动街区消费业态焕新升级,通过商务部高品位步行街考核验收。打造人民南深港融合消费街区。引进香港本土老字号餐饮品牌及美妆、药妆店品牌,集聚“国潮”品牌,打造港味街区和“国潮”品牌出海集聚地。打造蔡屋围国际高端消费街区。依托万象城三期、京基蔡屋围,引入国际顶级、高端特色、优质新锐品牌首店、首品,建设“城市级展示橱窗”。打造水贝黄金珠宝消费街区。建设国家级原材料交易平台,培育国内首家黄金珠宝首饰工业设计研究院,做大做强珠宝现代产业学院、珠宝电商直播平台,启动水贝珠宝大街示范区建设。打造笋岗家文化主题消费街区。完成笋岗新罗湖会客厅建设,依托深业泰富、宝能第一空间、澳康达名车广场等空间,打造高端家居消费场景、汽车消费中心。

  持续发力商务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专业特色楼宇蝶变计划,打造2栋以上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专业楼宇,引进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商务服务机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加大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领域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支持力度,支持400名专业人才考取国内外知名职业资格证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人民南、笋岗等交通便利、旅游企业集聚区域打造旅游产业园。依托道旅、港捷旅等平台型旅游龙头企业及新景界、国旅等龙头旅游综合服务商,建设旅游产品互联网交易中心、创新中心。举办海内外旅游展会、国际旅游周以及文体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境内产品向外推介、境外产品向内推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旅游产品发布地。

  加快打造战新产业集群新引擎。落实全市“20+8”产业集群部署,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全年新引进营收10亿元以上重点科技企业2家、纳税1000万元以上重点科技企业4家,建设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新引进和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加强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香港数码港等合作,争取开展10个研发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依托“德必水贝WE”项目,引入全球知名艺术设计院校,探索建设“元宇宙”品牌服务平台、产业基地。打造中洲坊创意中心、“金啤坊”艺术街区。正式运营“天美电竞制作中心演播室集群”项目,引入腾讯旗下大型电竞赛事,联动东门步行街等商圈开展“电竞嘉年华”活动。

  打好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组合拳。持续攻坚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完善成果考核机制,制定招商合伙人评定指南,进一步激发全员招商积极性。加大赴外招商引资力度,实行“10城100企”精准敲门计划,举办重点城市专题招商会。全力挖潜更多招商线索,通过基金招商、会展推介等挖掘至少250家优质项目资源。加大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引育力度,加强上市企业政策辅导、诉求办理,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捕捉寻找、孵化培育机制,全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强化“1+3+N”产业政策扶持,全年投入10亿元支持辖区企业做大做强,完善“政策计算器”、扶持资金“负面清单”、企业信用档案等服务。

  (三)以高水平建设重大平台为抓手,在重塑中心城区优势上开创新局面。

  深入推进笋清重点片区建设。尽快稳定清水河片区规划方案,完成玉龙片区法定图则修编。加快玉龙片区开发建设,完成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全量开挖“环境修复+开发建设”项目立项,加快玉龙片区综合规划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及占补等工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深汕高铁罗湖段征拆,高质量开展罗湖北站枢纽建设,加快清水河棚改建设,完成玉平大道南延通道立项,完成清水河一路、清水河四路、油气路、清宝路等项目建设,启动清水河三路拓宽改造、环仓南路、宝岗立交等项目建设,打造城区品质一流的清水河片区。加快恒力科技大厦、智慧燃气总部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清水河总部新城。完成笋岗新罗湖会客厅建设。

  强力推进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建设。强化规划支撑,推动市政府审议《大梧桐生态融合发展区空间规划纲要》、东深供水-深圳水库(大望及梧桐片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大望桥拆除重建,完成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二期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大望立交建设,开展东部过境高速龙过水立交项目前期研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项目。加快“绣花织补、有机活化”空间拓展,完成老瓦房首批组团改造,完成首批村民房统租签约,打造一批公共住房示范项目。

  (四)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在城区功能品质提升上谋划新动作。

  湾区枢纽能级提升。稳步推进轨道线网建设,加快深汕铁路、地铁11号线二期、5号线西延建设。加快骨干路网规划建设,推进春风隧道建设,启动二级物流转运中心建设,开展雅园立交改造及文锦中路段下沉、红岭路(北环大道-滨河大道)交通改善等前期工作,完成红岗路改扩建前期工作。全力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在大剧院、黄贝岭等7处地铁站试点建设微型智慧枢纽。加快宝岗路、金錌大厦、鸿怡阁3个立体停车库建设,完成金威大厦、远东妇产医院、美荔园小区、峰景台大厦4个立体停车设施前期工作。完成沿河东路等134条未移交道路排查整治工程。

  智慧罗湖全面升级。按照“1图+1平台+N应用”要求,建设区级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CIM平台)。深化区级物联网平台建设,重点聚焦智慧消防领域,出台建设指引,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完成原有设备兼容及新建设备接入。上线民生事件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分析定位群众“真需求”,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优化居民互动门户,完善微社区小程序

  信息发布、活动组织、社区资讯、诉求服务等功能,并纳入全区事件分拨系统。

  筑牢城区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罗湖,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运行机制,推动区级、街道、职能部门三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创新网格信息采集核查机制,推动“信息采集”向“信息核查”转变。全面梳理辖区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点,开展常态化巡查。持续开展城区安全风险隐患整治排查,针对性消除城中村、老旧住宅小区、老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开展特殊药品、疫苗等高风险产品专项检查整治。

  精准提升城区品质。高标准、高品质推进罗湖国际化示范街区、布吉河夜间经济走廊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推进12类场所垃圾分类,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信息化管理运用,探索建设大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厂。完善供排水设施建设。推动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优饮水入户改造,推进大望及梧桐山村市政供水系统整合工程、东湖水厂扩能改造工程。启动正本清源巩固提升工程(第二批),对148个小区实施正本清源改造及管道缺陷修复。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7微克/立方米以下。实施碧水巩固提质行动,强化管网收集能力和运营水平,确保国考断面深圳河河口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深圳水库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省考断面径肚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

  擦亮绿色低碳底色。按照全市“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规划部署,制定罗湖区山海连城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环水库绿道、围岭公园-东湖公园连廊、银湖山生态景观平台、金湖上下库碧道、小坑水库碧道工程等5个项目建设。推进绿色低碳重大工程建设,完成翠湖文体公园零碳示范公园建设及市儿童公园、洪湖公园、东湖公园等零碳公园前期工作,完成笋岗近零碳排放区域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个市级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低碳改造,搭建既有医院合同能源管理和区级医院能耗管理平台,完成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及春风院区节能低碳医院建设,完成笋岗小学、南湖小学等节能低碳学校前期工作。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完成红岗公园生态廊道关键区域生态修复试点前期工作,完成梧桐山河、正坑水、清水河、银湖水库等碧道建设。

  (五)以建设幸福标杆城区为目标,优质民生服务供给上展现新作为。

  扩大公平优质教育供给。持续加大教育学位供给,完成东湖中学、桃园小学等5所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全年新增公办学位4500个。完成罗沙南地块学校新建、滨河实验学校新建、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一部改造、红桂中学改扩建、罗湖区委党校拆除重建等5个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新品质学校培育行动,引入优质资源合作办学。提升办学教学质量,支持现有名校改革创新,打造区域乃至全国名校。做强“幼有善育”罗湖模式,探索“专职督学责任区”“学区化治理”模式,实施学前治理体系提升工程。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领鹰工程,健全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开展校长轮岗交流。

  纵深推进健康罗湖建设。加快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启动市人民医院周边片区拆迁安置、区中医院扩建、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和二期4个项目建设,加快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罗湖医院春风院区改扩建。深化“罗湖医改”,整合区慢性病防治院、区老年病医院、集团社康管理中心、集团健康管理中心,组建罗湖医院集团居民健康管理中心。在罗湖医院集团开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深化罗湖医院集团DRG医保付费改革试点、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将柏丽花园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深圳首家符合国家规范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加大高端医疗人才引育,力争新增全科医生40人、公卫医师25名。

  创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开放运营粤海体育休闲公园,加快“一馆一中心”、国际艺术博览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前期研究工作,启动罗湖主题博物馆、深港艺术交流展示中心规划研究。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推广文化场馆“一键预约”平台,实现辖区公共文化场馆100%纳入“一键预约”平台。加强湾区文体旅交流合作,推动现有深圳粤剧周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周,打造岭南文化艺术季等深港文化交流品牌,举办深港电竞赛事等潮流活动。举办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全国象棋大师邀请赛、中国国际象棋公开赛等重大文体赛事。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困难群众服务水平,深化“反向办”救助机制,打造流浪乞讨人员个案跟踪和分类救助服务模式,启动“校园护苗”“筑梦书房”“向日葵计划”三大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建设2个“未保空间”未成年人保护社区试点。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新建2个街道长者服务中心、3个社区长者服务站、5个小区长者服务示范点,加快康馨养老院、区民政事务中心PPP项目建设。深化家庭病床和家庭养老床位“两床合一”,加快智慧养老平台等建设。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点覆盖率达60%,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22张。全力加大公共住房供给,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400套。深化无障碍城区、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打造1-2个无障碍城区建设示范点。推进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六)以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为突破,在强化高端要素供给上创出新路子。

  全力拓展产业空间。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推动泥岗片区重点更新单元等5个项目计划审批、新新地酒店地块城市更新单元等5个项目区级规划审批、粤海置地大厦(南地块)等8个项目规划验收,新开工田心村一期等3个更新项目,全年新释放产业空间69.75万平方米。加大土地整备力度,推进莲塘街道港莲路工业区与蔡屋围城市更新统筹片区房屋征收,完成翠湖文体公园、螺岭外国语学校改造、市人民医院片区改造等土地整备和房屋征收。全年完成3公顷土地整备。加快推动清水河05-06深长地块规划调整,为产业遴选提供潜力备用地,推动清水河05-11-01、05-07地块产业项目遴选。出台《罗湖区存量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罗湖区存量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实施办法》,推动实施工业园区改造升级试点,打造存量产业空间升级改造样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建设,突出“改革”和“开放”两个重点,聚焦要素、政策、法治、政务、产业、城区6大领域,形成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广政务服务“免证办”,持续落实办事流程无纸化、网络化、电子化,便捷企业居民办事。持续推进惠企服务全面升级,深化企服平台迭代升级,高效解决企业诉求,确保企业问题解决回复率100%。优化人才服务系统,探索深港人才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行政执法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执法协作机制,建成覆盖区级、街道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落实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公证服务等司法行政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站式”法律服务体系。优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立区级人民调解(员)协会,建立“调解+听证”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打造罗湖人民调解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试点搭建清水河大健康产业法律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家门口”公证、企业一对一专属公证等便民利民服务。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健全党建引领现代化城区治理体系,修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N”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全区综合网格管理改革,探索“双楼长”模式。实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行动,理顺居委会下设各类委员会,制定居代业试点工作指引,并开展试点工作。修订完善区级民生微实事操作指引,投入1.66亿开展超800项民微实事。实施民生兜底服务“双百工程”,组织开展社工人才评选。在文华、罗湖2个社区打造深港融合街区,设立1-2个港人标杆服务社工点。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坚持“综合监管+激励扶持”并举,培养8家3A级以上社会组织,培育一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品牌项目,探索成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

知识图谱

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展示专题专栏信息类别内容 返回

点击标签名称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