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创伤性脑梗死”?
儿童脑梗死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仅为 1/10万—6/10万,而外伤是引起儿童脑梗死的第三大病因。“创伤性脑梗死”就是由外伤及创伤后引起的脑梗死,是创伤性脑损伤后最严重的继发性损伤之一,发生率约为1.9%—10.4%。多见于婴幼儿期,常在轻度外伤后出现,梗死区多见于基底节区。
二、为什么会发生“创伤性脑梗死”?
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多种多样。有研究认为,在创伤发生过程中,患儿颈部过度伸展和旋转,颈部血管在相邻椎骨结构上伸展以及动脉内膜层损伤,由此激活了血管内的凝血途径,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引起血栓。同时创伤过程中,血管的机械拉伸和刺激会引起炎症和动脉平滑肌痉挛,也会导致血管的变窄。在儿童期,基底节区脑组织需氧量大,而供血的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及脉络膜动脉行程长而迂曲,侧支循环少,脉络膜动脉深穿支从主干动脉呈直角发出而易发生损伤。所以儿童期容易出现基底节区的“创伤性脑梗死”。
三、“创伤性脑梗死”如何治疗?
脑梗死早期,梗死灶及周围脑组织缺血肿胀,早期可使用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解决梗死后引起的颅内高压、脑水肿等,最大可能保护脑细胞。针对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高凝状态以及凝血功能激活状态,可以适当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大多数临床医生将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线治疗。儿童治疗中也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小剂量的激素等药物。恢复期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病儿的预后,提高治愈率。治疗持续时间基于受伤后2-6个月的随访和影像结果。
四、“创伤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对于成人,儿童大脑生长代谢旺盛,神经元可塑性强,血管再生及损伤修复能力强、侧支循环建立迅速。因此,由外伤引起的儿童脑梗死多数预后良好,大多在数周至数月内肢体运动功能可能基本恢复。当然也有部分患儿遗留肢体瘫痪及抽搐等情况,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及抗癫痫发作治疗。
五、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
有研究发现早期“创伤性脑损伤”发生后血小板功能亢进。临床上可以尽早完善血小板数目以及凝血功能检验,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而针对已然出现肢体瘫痪、意识障碍以及癫痫症状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头颅CT、头颅磁共振(MRI)以及脑电图的相关检查,以结合临床症状及时明确诊断。
所以,提醒家长朋友,平时小朋友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注意头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伤害。同时,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