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
×

心慌气短,心脏怦怦跳,这种“心动”千万要警惕!

来源:罗湖区卫生健康局 发布时间:2022-11-20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

  心慌,在医学上称为心悸,是一种能感受到心脏不规律跳动的感觉,是心血管病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曾有过心悸的体验,如果只是偶尔一两次则影响不大,但如果心悸频繁发生,就应引起警惕,立即就医,了解原因,及时治疗。其中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一、房颤是什么

  心脏跳动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窦房结规律地发出电信号,然后通过心房跳动泵血传导到心室,心室再把血液泵出,让血液在身体里进行循环。正常人安静时心跳每分钟60-100次,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房颤的全称叫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当心房从规律收缩,变成无规律颤动,会导致患者心律不齐、脉搏不规律且忽强忽弱。

  二、房颤的危害

  心房发生颤动的时候,心房不仅往心室内传导的电信号是乱的,而且给心室供血的效率‍也会下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1.   血栓栓塞

  首先,房颤时心房不规律地乱跳,心房里的血液不能完全泵到心室里,剩余的血液就会在心房中瘀滞,形成血栓。血栓很容易随着血流脱落,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中。进入下肢静脉,就会形成下肢血管栓塞,严重时阻塞血流通过,肢体坏死,或可导致截肢;进入脑部可引起脑栓塞(脑卒中),死亡率可达63%。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7倍。

  2.   心力衰竭

  其次,发生房颤时,往往心率在100次以上,心率过快的同时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血液泵不出去,导致外周循环血液量也减少,这会造成心脏功能衰竭,易出现疲劳和气短等心衰症状。

  3.   低灌注低血压(休克)

  最后,心脏血泵不出去,外周循环血液量少,就会导致低血压、低灌注。直观的表现就是患者血压特别低,低于90/60mmHg,同时伴有休克症状。

  三、哪些人需要警惕房颤

  1.   心功能异常的人群

  患有冠心病、心衰、心脏瓣膜病的人群,要格外警惕房颤的发生。冠心病、心衰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外,还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心脏瓣膜病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引起心脏瓣膜结构的变化,同时心脏泵血功能也会有变化,因此,此类疾病可根据病情,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方案。

  2.   有房颤危险因素的人群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肥胖,高龄,生活不规律,脾气暴躁等。高血压患者应该在积极控制好血压的同时,遵医嘱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遇事不要慌,防止情绪激动,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血糖异常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肥胖人群要适当改变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蔓延,房颤的发病率还在逐年提高。

  四、心悸的其他病因

  心悸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心脏器质性病变,有的是由于功能性的因素所致,就医时医生常要进行多项检查以查明病因,从而进行不同的诊治。常见的引起心悸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   生理性

  见于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药效期内。

  2.   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3.   非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炎、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

  4.   神经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另外,还有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5.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临床上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耳鸣、失眠。

  病因和神经类型、环境因素与性格有关,社会压力大,工作紧张,当精神 上受到外界的环境刺激难以适应时可能诱发本病。大多发生于中、青年,20~50岁较为多见;女性大于男性,尤为多见于更年期妇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心脏神经官能症不会危及生命,但病情时好时坏,久治不愈,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痛苦不堪。医学上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造成漏诊和误治情况并不少见,最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或冠心病等,患者因此而辗转于各大医院,看过多名医生,更加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自觉症状更重。

  五、心悸预防

  1.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少生气,调节情志,防止情绪过激,避免惊恐刺激及焦虑等。  

  2.注意休息,生活作息规律。  

  3.饮食应当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吸收,少进食肥、咸、辣的食物和酒、烟、浓茶、咖啡等。  

  4.病情轻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知识图谱

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展示专题专栏信息类别内容 返回

点击标签名称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