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光影铭史:从《南京照相馆》看档案的力量与使命

来源:罗湖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5-08-25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

      近期,广受关注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黑暗时期为背景,借一家照相馆的命运,将宏大历史叙事聚焦于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影片的震撼力不仅源于对战争残酷性的再现,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一个核心主题: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档案,无论是具象的照片,还是无形的个体记忆,都是捍卫真相、传承记忆、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石。无论是回溯过去,联接现在,还是指引未来,档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

      档案守护国家记忆与历史真相。1937年南京沦陷后,在日本战时新闻统制政策下,日本记者拍摄和撰写了粉饰太平的照片与报道,试图掩盖暴行。《南京照相馆》的核心戏剧冲突,正是围绕着一批记录了日军暴行的底片展开。这些底片超越了普通物品的范畴,它们是沉默的证人,是无法辩驳的铁证。在红色的安全灯下,影像从空白的相纸上缓缓浮现,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真相被揭示、历史被还原的隐喻。这些底片与日军拍摄的所谓亲善照片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些影像档案共同构成了对那段历史更为完整和详实的记录,成为历史正义最终得以伸张的依据。

      档案承载文明传承与价值指引。《南京照相馆》最触动人心之处,在于其展现了平凡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档案使命。影片的主角们最初的动机仅仅是求生。然而,当他们接触到那些记录着同胞苦难的底片时,其内心发生了从恐惧到责任的深刻转变。他们共同冒着生命危险冲洗、藏匿,并试图传递这些珍贵的影像档案。这一情节生动诠释了档案工作的全民性。档案的守护者并不仅仅是专业人员,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每一个有良知和勇气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守护者。档案工作不仅是国家的职责,更是一种公民责任。从记录口述史、保存家族信件与照片,到保护历史建筑与遗迹,个体努力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推动社会记忆延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

      档案唤醒个体记忆与民族认同。影片热映后,民众纷纷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档,掀起了一场“寻根热”。这场自发的集体行动,恰恰印证了档案在联结个体与共同体中的纽带作用。通过查阅档案,个体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定位自身,从而对国家、民族和我们共同经历的过去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识。当市民在泛黄的纸页上找到祖辈的名字和事迹时,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与自身血脉相连的、有温度的家族记忆。这种从国史到家史再回归到民族认同的过程,是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生动体现。

      在信息爆炸、历史观念日益多元甚至碎片化的今天,档案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妥善保存那些业已存在的历史档案,更要以一种主动建构的姿态,去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历史。正如电影中所呈现的,每一张被保存下来的底片,都是射向虚无与谎言的一束光。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正是确保这些光束能够穿越时空、照亮过去,也警示未来。


      转载时间:2025年8月25日

      转载地址:http://www.zgdazxw.com.cn/2025-08/25/content_503465.html

      转载来源:中国档案报


知识图谱

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展示专题专栏信息类别内容 返回

点击标签名称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