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25年前,当举国同庆回归时,两首经典歌曲在华夏大地上越唱越响,一首是在1997年央视春晚登场的《春天的故事》,另一首是《走进新时代》。这两首歌的歌词都出自中国著名词作家蒋开儒。
蒋开儒同志深受改革开放大潮影响,他对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反复阅读、感慨良多,毅然决定南下。这位半百老人把所见所闻融于笔下,于1992年12月谱写了歌词《春天的故事》。这片带给他澎湃创作灵感的热土,就是深圳罗湖。
罗湖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南方谈话”的发表让改革开放这股“春风”从罗湖吹向全国,而蒋开儒同志也在这里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在黑龙江省退休后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文艺相关工作,罗湖区档案馆里馆藏了该同志在罗湖区开展文艺创作的档案。据档案资料显示,他在1996年8月参与罗湖区组歌创作工作,1997年8月受聘为罗湖区文联创作员。多年来,他在深圳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汲取着创作养分,孜孜不倦地用歌词记录着中国的腾飞,1997年用《走进新时代》向党的十五大献礼,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前描绘了《梦圆中国》,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时唱响了《前面是海》,他用歌词传颂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谈及创作,蒋开儒同志不吝分享自己的经验。根据罗湖区文联在2008年5月举办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先生作品研讨会》相关档案资料,蒋开儒同志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概括为“感谢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他不止一次提到,正是罗湖给了他一个人性化的好环境,他才能不断写出好作品。在罗湖区正在开展的口述历史工作中,蒋开儒同志再次回顾《春天的故事》创作历程时说道,“落地深圳后,我坚定了想法,我要写歌、要学习、要体验,邓小平总是在春天来,他又给中国带来了春天,我一提笔就写下了歌名《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成功,更加激发了蒋开儒同志的创作热情,他带着闯劲和拼劲继续投入创作。1997年,《春天的故事》登上了央视春晚,同年,《走进新时代》横空出世。
罗湖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记录了《走进新时代》诞生的全过程。《走进新时代》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是由政府主导运作的,档案资料显示,她的诞生曾三易其稿。她的前身是《香港早晨》组歌的压轴之曲《中国有幸》。《香港早晨》组歌诞生于1997年,是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而专题创作,蒋开儒同志为组歌十首歌作词。在档案《组歌〈香港早晨〉诞生始末》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修改创作的会议上,与会人员决定要写一首歌来回答“香港回归后的明天会怎样”这个问题,一位罗湖区干部说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画面很感人,在悼念小平同志的人群中,有一个人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毛泽东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看能不能融进我们的歌词里?”,第二天蒋开儒同志就写出了《中国有幸》——“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句饱含情感的歌词,也成为了《走进新时代》的创作基石。
根据档案《歌曲〈走进新时代〉创作过程》记录,1997年8月罗湖区委区政府决定以《中国有幸》这首歌为基础,重新组织创作一首新歌,作为向“十五大”献礼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的指导下,罗湖区干部和艺术家再次投入创作,对歌词的开头进行朦胧化处理,进一步凸显主旋律,写出了歌曲的第二稿《总想告诉世界》(原名《开创辉煌》)——“总想告诉世界,中国的命运自己主宰,总想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在反复推敲、思考和修改下,歌曲的第三稿也很快成形,新歌名《走进新时代》充分体现了发展主题,1997年8月20日经中央电视台审定,再对歌词进行了微调——“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首出自罗湖创作者之手的歌曲带着罗湖人对家国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盼,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继《春天的故事》后再度传唱全国的经典作品。
蒋开儒同志是罗湖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在罗湖这片沃土上,还滋养着著名摄影家孙成毅、国家一级作曲家彭先诚、锯琴演奏家李元庆等一批艺术家,罗湖为22名艺术家建立了个人艺术档案,收藏了艺术家们的代表作品、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罗湖区档案馆以罗湖历史展示厅为平台,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讲述罗湖艺术家的故事,传承和传播罗湖“先锋精神、奋斗文化”,激励年轻人用行动讴歌生活、讴歌伟大时代,继续续写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