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不少家长会发现宝宝的肚脐处鼓起一个“小包”,尤其在哭闹时更明显。别慌!这可能是新生儿脐疝。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常见的小问题。
一、什么是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表现为肚脐部位向外凸起一个柔软的包块。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靠脐带连接胎盘获得营养。出生后剪断脐带,肚脐位置会慢慢愈合,但宝宝肚脐周围的肌肉层还没完全长好,留了一个小洞(大约1厘米),医学上叫“脐环”。当宝宝哭闹、咳嗽、便秘或用力时,腹腔压力升高,部分肠管或脂肪从脐环处“钻出”,形成一个圆鼓鼓的"肚脐包"。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大多数脐环在5岁前会闭合,脐环小的在1-2岁会逐渐闭合。
二、脐疝的具体表现?
1. 肚子上的鼓包时大时小,宝宝安静或平躺时,鼓包可能缩小甚至消失;哭闹、用力时会变大。
2. 鼓包触感柔软,轻按压能回缩,一般不会疼痛。
3. 鼓包表面皮肤颜色正常,通常无红肿或发紫(若出现需及时就医)。
三、脐疝需要治疗吗?
90%以上的脐疝会随着宝宝成长自然痊愈!大多数宝宝在6个月到2岁期间,随着腹壁肌肉发育,脐环逐渐闭合,鼓包会自行消失。虽然脐疝大多无害,但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带宝宝就诊:
1、鼓包变硬、无法回缩,宝宝疼痛哭闹;
2、脐部皮肤发红、发紫或破溃;
3、宝宝出现拒食、呕吐、腹胀、鼓包难以回纳的情况。
四、宝宝脐疝家长能做什么?
1、首先要避免宝宝的腹压增高,像减少宝宝长时间剧烈哭闹,喂奶后拍嗝防胀气,和发现便秘及时处理。
2、其次,要拒绝“土方法”:
(1) 用硬币或硬物压住鼓包,可能会损伤皮肤或引发感染。
(2) 用束带勒紧腹部,会影响呼吸和发育。
五、那正确的护理方法是什么呢?
家长要保持宝宝的肚脐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穿柔软透气的衣物,纸尿裤边沿可向下反折,避开肚脐位置。必要时可以到新生儿外科门诊就诊,经过医生专业评估后采用封脐治疗,加快脐孔缩小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