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湖口岸,在广(州)深(圳)铁路东端,有一座饱经沧桑的铁架桥,它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香港,是深圳最古老的桥,也是中国第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桥——罗湖桥。
它历经岁月洗礼,在炮火中重生,见证着中国的一步步崛起,陪伴深圳从荒芜走向繁荣。它既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亦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 。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深圳河上就有一座石板桥,到清朝变成了木桥。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正月,广九铁路开工,中英双方商定修建三孔的罗湖桥。到了1911年底,中英两段铁路接轨联通,从此,罗湖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罗湖桥可谓是“历经磨难”,仅仅抗日战争期间就两次被拆毁,直到1949年10月19日,随着深圳解放,罗湖桥才再一次回到人民的怀中。
当时的罗湖桥桥面狭窄,只能走火车,桥上也没有顶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多次对罗湖桥进行改扩建。如今,我们能看到的罗湖桥双层人行桥竣工于1985年5月,而现在的铁路桥建于2003年9月,出于防洪需要,桥的跨度比老桥增加了8米。老的罗湖铁路桥被分段拆除,整体平移到香港铁路桥旁不远处,作为文物永久安置。
1950年7月,深圳公安检查站成立,罗湖桥成为内地通往香港的南大门,这座当时仅32米长、12米宽的罗湖桥成为连接内地与香港以及世界的重要通道,为推动祖国建设发展、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以及李四光、华罗庚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各界名人,当年从海外归来建设新中国,都是从罗湖桥入境的。上世纪60年代初开通的,专门为香港同胞供应生活物资的“三趟快车”,也是从罗湖桥上过去的。
罗湖桥映照着边检人的初心和忠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防特反特,到后来的防偷渡打走私、防暴反恐,罗湖桥畔一代代边检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国门安全。
陈治文是深圳边检史上牺牲的第一位烈士。1962年8月29日,边防人员陈治文在罗湖桥上执勤时,一名身份暴露的美蒋特务引爆炸弹,陈治文光荣牺牲。
香港回归以后,深港两地交流日益密切,过关的人,过关的证,过关的桥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疫情前),每天从罗湖口岸过境的人流量平均有25万,最高峰日客流超过39万人次,罗湖桥不再是中国“唯一的一扇窗”,而恰恰象征着“中国打开了整扇门”。
见证了深圳河两岸风雨沧桑,跨越了百年历史长河,如今的罗湖桥正在“双区”建设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转自:新时代新罗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