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宣传部公布了第三批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成功入选,这里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印记和动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熙攘喧闹的东门商业区南庆街13号静默地矗立着一幢南洋建筑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灰白色的外墙,古色古香的棕红木窗在繁华时尚的现代商铺群中很不起眼。
时间退回到83年前,这幢小楼除了“鸿安酒家”的原名,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叶挺曾经在东门的鸿安酒家洒下英勇抗日的血汗,暂别老街繁华步入纪念馆,所有的喧嚣都仿佛静止了。
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1946年4月8日 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1988年叶挺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38年11月,担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到香港筹集经费物资,见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后,表达了想回家乡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意愿,得到廖承志的支持。
后来,国民党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任命叶挺为东路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统管东江一带的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11月下旬,叶挺在深圳镇鸿安酒家成立东路总指挥部,设司令部和政治部,有工作人员20多名。
为什么选择鸿安酒家作为东路总指挥部?这就得提到当时被称为“鸿安婆”的鸿安酒家老板娘何华益。
鸿安酒家位于深圳墟南庆街13号,由原籍中山的爱国归侨何华益创建经营,是当时深圳墟旅店业的“龙头”。1938年10月,党组织找到何华益,想租用鸿安酒家开展抗战活动,何华益深明大义,主动将酒家一、二楼无偿提供给指挥部办公。
这期间,何华益不但给各地来的爱国志士提供食宿,还用旅馆的收益资助抗日活动,她还积极奔走港澳,为抗战筹款。有一次,何华益听说游击队断炊了,连夜步行赶到婆家下梅林村,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粮食,并及时送到游击队。
何华益不止身体力行支援抗日,还把儿子郑福荣送到东江纵队,当了一名抗日战士。在郑福荣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10多名青年参加革命。
停留深圳期间,叶挺积极收编、整合深圳周边流散的国民党队伍和地方武装,为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以及东江纵队成立打下坚实基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叶挺还在香港会见华侨领袖何友逖。广泛发动爱国侨胞捐款捐物,极大充实了抗日武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还经常与中共广东省委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一起,讨论华南地区抗日局势。他组织队伍主动出击,重创驻守石龙的日军,在南粤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
1938年12月底,国民党当局撤销对叶挺东路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的任命,叶挺重返新四军担任军长,这个指挥部也随即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鸿安酒家成为深圳邮电局的办公场所,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因东门老街改造被拆除,1999年9月完成重建。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是深圳博物馆分馆之一。2017年12月28日,旧址改造后,推出基本陈列《叶挺将军与深圳》。
岁月蹉跎,白云苍狗,当年叶挺将军曾战斗过的旧址旁,繁华的东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红色历史就在这里,从未走远。红色基因已深深植入城市肌理,在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的新征程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转自:新时代新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