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闹的东门步行街广场一角,坐落着一处青砖黛瓦、古朴雅致的岭南传统特色院落,像一位大隐于市的鹤发老翁静看东门老街的蝶变与重生。这就是承载着一代代深圳人乡愁、曾在革命岁月里留下红色印记的思月书院。
有着300多岁高龄的它,走过硝烟弥漫的年代,步入和平繁荣的时代,尘封的只是光阴,记忆却历久弥新。
推开那扇斑驳的大门,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岁月的尘埃还有触及心灵的记忆。
思月书院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址在南庆街22号,占地面积约228平方米,是罗湖水贝、湖贝、向西三村张氏族人为纪念先人“张思月”而建的一所私塾,也是张姓和周边村民的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历经300余载岁月风雨的思月书院,不仅是深圳张氏族人的宗祠,也是“深圳墟”的文化中心。到了近代,思月书院更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925年5月30日,上海2000余名青年学生在租界游行、演说,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当天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当场死伤数十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随后,罢工抗议活动席卷全国。6月19日,在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等人的组织下,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6月23日,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联合省港罢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至广州沙基西桥之际,英军突然开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及沙基口的英、法等国军舰亦同时开火,打死游行群众52人,打伤117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消息传到香港,罢工进入高潮,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一些行业的工人也都相继参加罢工。
从大罢工开始,前后约有25万香港工人参加,每天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有1000多人,而思月书院就是党组织在深圳设立的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
当时,从香港过来的工友先在思月书院集中,再返回广东各地。其间,接待站会为工友们安排饮食、提供免费火车票和路费,罗湖、南塘、水贝、黄贝岭等处农民还将自己的房屋腾出给工友临时住宿。
从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思月书院接待站共运转了1年零4个月,直到省港大罢工结束,为推动国内当时的革命发展形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前后,思月书院曾改为“中和旅店”;1952年土地改革后被收为公产房;1988年7月27日,思月书院作为省港大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东门老街升级改造,思月书院被拆除;1999年在“老街风貌街区”重建,建筑为三间两进,基本保留原建风格,是深圳省港大罢工遗迹中保存较好的一处实体建筑。
如今,这座灰墙青瓦、颇具岭南民居风格的建筑,仍是老深圳人一脉相承的东门情结的承载地,吸引着许多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卡游览,它既见证了东门乃至深圳数百年的变迁发展,也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转自:新时代新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