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不仅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承载着火热滚烫的红色记忆的热土,曾经留下许多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罗湖红色地标打卡点的第一站来到位于罗湖区草埔新屋吓村139号的梁金生烈士纪念馆。
他幼时随母自异国归乡,成年后积极投身革命,辗转越南、广东、广西、延安多地,把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献给国家和民族,虽魂逝异国,然英魂永存,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梁金生。下面,就让我们推开那扇红色大门,踏入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倾听梁金生烈士的传奇革命故事。
1906年,梁金生出生于越南东川,祖籍广东省宝安县草埔新屋吓村。梁金生的母亲受丈夫的影响,认为梁金生的根在中国,他应该回国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梁金生7岁时,被母亲带回祖国,后因生活无着,母子俩只好返回越南。梁金生9岁那年,祖国情况好转,母亲再次带他回到家乡——宝安草埔新屋。
梁金生从小就是个学霸,13岁考入南京暨南学校(暨南大学前身)师范科,毕业时年仅18岁,已精通中、英、法、越四国语言。在暨南学校,梁金生接触了很多进步思想,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也因此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1925年,梁金生在草埔创办了培峰学校,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搞减租减息,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3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由于党组织被破坏,梁金生被迫出走越南,先后在越南、广东、广西等地参加革命活动,还担任了中共南宁市支部书记,1936年秋,他受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指示,回到家乡草埔开展地下斗争。
1937年8月,梁金生变卖祖田,筹集2000大洋创办了民族中学并担任校长,组建了抗日自卫队和抗日宣传队。当时,对梁金生卖祖田、办学校、买枪支、搞武装的做法,一部分乡亲议论纷纷,指责梁金生败家,梁金生耐心地解释说:“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救国,没有国,哪有家呀!”在校期间,梁金生常常和青年学生分析国家大事,亲自编写宣传抗日的文稿、剧本,排练文娱节目到各村宣传,向家乡父老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东江纵队的骨干力量。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起抗战。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后,梁金生根据党中央指示奔赴延安,这一走,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深圳。
在延安,梁金生充分发挥他的才华,为党的医药、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精通中医,却不墨守成规,曾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
梁金生还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小学校长,当时学校条件很差,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梁金生到校之后立下军令状:半年改变学校面貌。为此,他组织教职员工挖窑洞、修操场、建围墙,建立了农场,开展了生产自救,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卫生环境。同时,他还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针,跟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后来,从这个红色摇篮里,走出了文学家、舞蹈家、歌唱家、作曲家、军事家、火箭专家等各种人才。
1945年,梁金生被派往越南,支援越南抗法斗争。遗憾的是,1946年初,他在越南被国民党特务暗害,牺牲时年仅40岁。
梁金生牺牲后,只给家人留下一张合影和一封“与妻书”,这也是梁金生唯一一封留存的家书,信中一句“先公后私界限明”,道出了梁金生的人生信条,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国际主义革命事业四处奔波,至死不悔。
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梁金生为革命烈士。2009年6月,梁金生烈士纪念馆在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街道草埔新屋吓村139号落成开馆。 2014年8月,梁金生烈士纪念馆挂牌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如今,该纪念馆已成为深圳市青少年教育、党史研究、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往后岁月继续讲述动人的传奇故事。
(转自:罗湖区委宣传部、罗湖区委组织部、罗湖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