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罗湖区应急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3MB2D238220/2024-00072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罗湖区应急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4-12-30
名称: 罗湖区应急管理局2025年工作思路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2-30
主题词: 安全生产 应急管理 工作计划
【打印】 【字体:    

罗湖区应急管理局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12-30  浏览次数:-
(罗湖区应急管理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突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深入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强化安全风险系统防范化解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筑牢罗湖安全防线。)

  罗湖区应急管理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突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深入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强化安全风险系统防范化解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筑牢罗湖安全防线。

  (一)加强安全风险系统防范化解。针对辖区高坠、触电事故类型和建筑施工、小散工程零星作业、道路交通、消防领域事故多发频发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压降事故。一是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加强事故预防风险研判,强化事前预警,推动安全风险前置管理。二是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在定期通报的基础上,聚焦事故多发、问题频发,以及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等领域,对整改久拖不决的隐患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切实压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确保问题及时发现,隐患有效整治。优化考核机制。强化考核激励导向作用,优化考核评价指标,从“注重结果”向“过程结果并重”转变,加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同时完善通报、“点名”工作机制。四是转变督导检查重点。将督导检查重点从“随机抽查”转向“侧重复查”,重点复查行业部门和属地街道检查结果,核查专项整治措施落实,推动成员单位安全生产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五是强化小散工程安全监管。加强部门协调,健全完善小散工程项目备案、隐患排查、执法惩戒、保险保障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切实压实街道、社区、网格、物业等各级主体责任,全力压降小散工程事故数量。六是推动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围绕生产安全事故、上级检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两个重点,在监管缺失、执法缺位方面,推动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压实监管责任。七是转变行政执法理念。实施“执法+服务”模式,落实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推进精准执法、柔性执法,推进预告式执法,同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并加大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员工集中培训力度,帮助企业提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八是强化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制定《罗湖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察联合行动工作机制》《罗湖区应急管理局与市级执法机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工贸行业“综合查一次”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街道工贸、危化领域安全生产交叉执法和工作交流机制。

  (二)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目标,加大自然灾害防治力度,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是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统筹。牵头组织、科学谋划“十五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区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梳理党政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职责清单,统筹抓好安全韧性城市年度建设任务。二是持续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加大城市内涝整治力度,持续提升地下空间“十个有”建设成效,大力解决固定式挡板和防汛沙袋配备短板,着力降低洪涝灾害受灾风险。三是创新地质灾害和地面坍塌防治举措。引入危险边坡防治商业保险机制,借力机构专业支撑提升管理水平;探索“智能地动”技术在地面坍塌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重构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防治工作机制,探索罗湖特色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四是推动安全韧性社区标准化建设。落实《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建设任务,推进市级防灾减灾社区向安全韧性社区转型,完成10个安全韧性社区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快速反应能力。推进完成22个智能烟火识别视频监控前端建设,加快形成森林火险预警和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战斗力,常态化执行森林防火无人机巡查,提升林火远程监控能力和森林火灾预警预报水平。六是深化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推动区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成果落图、应用,以东晓街道为试点,配合探索汇聚物联感知数据的事故灾难风险评估成果深度应用。七是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推广“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圳应急”APP等系统应用,加快推动应急管理数据共融互通;推进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综合应用和支撑保障、林火监测、应急指挥视频调度、集群网子项目建设及应用,完成北斗设备替换工作;探索安全监管信息化支撑机制,加大“低空经济+应急”“人工智能+应急”场景应用,助力基层隐患识别和预警预报。

  (三)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以街道、社区和社会面为重点,着力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一是强化预案保障。以区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为契机,完成新一轮区级专项预案修订和编制,建立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及物资装备定期盘点、拉动机制,以实战为导向加大预案“双盲”拉动和综合演练,提升区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质量。二是补齐基础短板。推动14所学校“四同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探索人防工程兼做应急避难场所机制,着力补齐辖区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短板;加大战备物资、专用装备补充力度,探索协议储备市场保有量充足、保质期短、养护成本高的物资装备,提升大灾救援和救助能力。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应急管理系统实战大练兵活动,推进基层“应急第一响应人”志愿者队伍规范化运作,加强统一管理,强化基层应急力量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作用。四是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完善涉敏感和水、电、气、网民生领域等未达一般级别突发事件的报送标准,进一步顺畅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信息报送政治敏感性和业务能力。五是强化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创建危险化学品(油品类)应急处置点、应急处置互助圈,构建点、圈结合的危险化学品(油品类)处置一张网。积极营造社区应急科普氛围。深入推进安全宣教科普空间建设,探索共建共用共享模式,推动市区合作共建市安全教育基地;对照“一社区一场所”要求,新建59个科普体验场所,推动街道、社区、住宅小区、城中村和工业园区安全文化廊全覆盖。

  (四)聚焦安全应急产业精准开展招商引资。一是围绕安全应急产业集群,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梳理方案、精确分类,明确招商工作的方向与思路。二是发挥辖区安全应急研究机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在博盈大厦及周边楼宇、莲塘第七工业园区等区域打造安全应急领域科技研发与产业孵化基地,吸引业务合作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打造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三是加强辖区安全应急产业企业沟通协调,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促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升规纳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