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罗湖区党建引领新质教育区域实践展示活动在梅园实验学校举行,全景呈现“新质教室3.0”及配套课堂改革成果,标志着罗湖正式迈入以“新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创新型发展新阶段。活动由区教育局主办,区教科院和梅园实验学校承办,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原点教育研究院等专家到场,全区5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
上午场聚焦“新质教室3.0”首发。教育局副局长陈亚桥致辞指出,罗湖以党建统揽改革攻坚,正确处理技术与人文、标准与个性、传承与创新三大关系,把新质教育打造为面向未来的窗口样本。华东师大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在《大模型与教育创新实践》主旨报告中发布“启创·InnoSpark教育大模型”,展示AI支持下的数字画像、课堂“CT切片”、AI助教等九大场景,并现场完成模型落地签约。华东师大张治教授随后以《基于大模型的未来教育新图景》描绘“师-生-机”协同的课堂新样态。新质教室首席设计师张逸中详解3.0方案:以“物理+数字”双空间支持系统,实现“1个空间3种场景N类课程”,教室可秒变实验室、剧场、辩论场,通过“教-学-评-管-测”一体化平台,推动项目式、游戏化、跨学科教学,真正让学习回归人的成长。
全场与会人员还一起见证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罗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张逸中,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伟龙,罗湖区梅园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徐博和桃园小学新质课堂授课教师代表黄铄琳上台,共同开启罗湖新质教室3.0版本。
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作《罗湖区“新质课堂”创新探索》专题报告,亮出四大区域成果:一是贯通育人立场升级,提出“与孩子一起创造更好的世界”;二是新质教室空间再造,建成智能化、模块化、生态化学习场;三是新质课程素养导向,构建跨学科、超学科、主题式贯通课程体系;四是课堂模型重新定义,形成“师-生-AI”协同的“学-思-创”六要素教学范式,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目前,1000余名师生参与试点,开发出可迭代、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思-创”课堂模板,为全区普及提供课程支持。
下午场围绕“新质教育生态构建”展开。沈阳教育专家侯明飞以《基于生长规律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分享灵动教育“健康第一、体教融合、四维评价、五育并举”的系统经验。桃园小学校长林炳雄、梅园实验学校校长徐博先后汇报1.0、2.0版本实践:桃园小学组建27人新质教师团队,开发AI-PBL课程,覆盖全校1000余名学生;梅园实验学校以新质教室驱动科创学校建设,打造低成本、高普及的科创教育特色。随后,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王智豪、梅园实验学校教师姚蔺奚分别以“可发射的小火箭”“站在课堂中央的孩子们”为例,讲述课堂如何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让学习真实发生。
圆桌沙龙由原点教育研究院院长韩杰梅主持,多位校长、教师、教研员就“新质教育,罗湖在行动”展开对话,形成“空间-课程-评价-治理”全链条改革共识。
此次活动以一场教室革命回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以数智技术重塑学习空间,以贯通课程重构育人方式,为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下一步,罗湖将纵深推进新质教育,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创新发生地,把每一堂课都做成面向未来的成长现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