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
×

2006年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在罗湖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来源:罗湖区委(政府)办 发布时间:2006-12-14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

——2006年10月17日在深圳市罗湖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罗湖区区长  鲁毅

各位代表:
    我代表罗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三年工作回顾
    过去三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并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在“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下,改革创新,勇当工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基础、民计民生和重点产业倾斜,全力建设和谐罗湖效益罗湖和现代服务强区,罗湖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城区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经济协调发展,效益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增加,效益上升。从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本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亿、500亿两个台阶,2005年达到531.5亿元,年均增长10.2%;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由4.71亿元增至6.78亿元,为全市平均水平(2.52亿元/平方公里)的2.7倍;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地方级税收由1.06亿元增至1.39亿元,年均增长9.5%;区财政总收入由19亿元增至26.5亿元,年均增长11.7%。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万元(新口径),年均增长5.8%。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2005年万元GDP建设用地6.8平方米、水耗24.6立方米、电耗621千瓦时,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0.5%、31.7%和28.9%,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9.7%、7.9%和5.2%。财税管理进一步加强,集中财力实施“三个倾斜”,2006年计划安排基层基础、民计民生和重点产业17.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4%。
    “功能罗湖”价值有效放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超过80%,今年上半年达到90.5%,增加值占全市的1/5。辖区现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占全市近30%。金融、商贸物流、黄金珠宝和文化创意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功能罗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全市60%的金融资产、90%的外资银行集中在罗湖,近三年入驻深圳的6家外资银行全部落户罗湖。商贸业更加兴旺发达,华润万象城、金光华等大型购物中心先后开业,百安居、家乐福、吉之岛、麦德隆等全球知名商家相继进驻,世界500强企业有68家在罗湖设立了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人民南—东门—宝安南商业区被规划为全市的核心商圈;专业连锁店和零售超市在社区蓬勃发展,21家传统集贸市场顺利改造升级。黄金珠宝产业迅猛发展,全区共有该类企业1261家,据行业协会测算,生产和销售额约占全市的80%。水贝项链街区成为全国黄金珠宝产业基地和广东省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区,全国33个黄金珠宝名牌有14个出自水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深圳满京华艺展中心、深圳古玩城和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新设立的外资研发设计机构由2002年的9个剧增至2005年的154个。
    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行政消耗大幅降低。普及绿色理念,引导居民参与循环经济,全力开展“十大行动”。全区机关、劳务工食堂以及嘉宾路、松园西街的两条食街首先告别使用一次性餐具,莲塘华景排洪渠中水回用工程成功试点,环保型纺布袋制作中心正在抓紧筹建,“小手拉大手”、“绿色军营”、循环经济宣讲等活动以及垃圾分类回收、“跳蚤市场”等行动广泛开展。21家星级酒店先后共投入1528.45万元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一年节约成本1045.8万元。34家酒店被评为“绿色饭店”。激励和表彰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企业,树立了企业追求“道德利润”的典范。
    功能片区改造和市政建设成效显著。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的笋岗片区改造基本完成,营业收入和税收比改造前大幅度上升;清水河片区改造完成了项目前期工作,可望明年动工。水贝项链街区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93.88亿元,比改造前增长700%。人民南片区整体改造接近尾声,将于年底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上个月中旬完成拆迁户的签约,并于月底全面动迁。莲塘第一工业小区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坪山工业园被定为深圳市汽车产业发展基地。地铁一号线罗湖段、清平快速通道竣工通车,罗湖口岸片区综合改造全面完成。人民南、笋岗、湖贝、莲塘等片区微循环道路改造相继完工。区莲塘防洪工程、环卫生活基地、中医院、国防大厦、公安指挥中心、文化馆等项目逐一竣工,区人民医院医技楼、司法大厦、妇幼保健院和慢性病院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二)城区管理科学精细,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实行“网格化”布警,建立覆盖全区的治安打、防、控体系和军警民联合快速反应防控机制。实施科技强警,对重点区域进行电子监控,全区共安装电子探头2.6万个。创新社区警务制度,改革出租屋管理,在居住了40万外来人口的29个“城中村”建立出租屋管理中心,出租屋命案数年均下降35%。辖区各类刑事案件年均下降16%,路面“两抢”案件年均下降34%,“百日无案件”社区达到37个。罗湖口岸划归罗湖管理后,通过重点整治,发案数比接管前下降57.7%。2005年深圳市社会治安满意度及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显示,罗湖综合评价在全市六区排名第二。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逐步健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和处置机制,确保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的食品安全。
    环境综合治理强势推进。为了让老百姓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启动了老住宅区环境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环境改造的有74个,占总任务的43%,引进物业管理的有154个,占总任务的90%。同时,对老住宅区和“城中村”实行“三线(电线、电话线、电视缆线)贴墙下地”,计划在今年内完工。实施“城市装修”计划和“美容工程”,翻新建筑物外立面近40万平方米。完成渔民村整体重建和水库新村局部改造。“净畅宁”、“梳理行动”、“清无”等全市性重大任务全面完成。拆除违法建筑和“乱搭建”193万平方米,“插花地”危险边坡的52栋违法建筑和省政府督办的深圳水源保护区内的25栋违法建筑被依法强行拆除;清理取缔14764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户;建成全市首个停车诱导系统,城区交通拥堵率下降16%;全面整顿沿街广告招牌,“七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建成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治安电子监控网络和数字化城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综合系统,管理效能显著提高。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清扫面积外包率达62%。实施治污保洁和雨污截排工程,加强空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空气质量总体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06年上半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7.6%。
    全力以赴保稳定。成立处置群体性事件先前工作委员会,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预警和调处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成功解决了影响城区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新创设的“警民联调”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所解决的基层纠纷占人民调解总数的72.3%。加强劳动监察,设立欠薪应急救助资金,用行政和司法手段严厉惩处恶意欠薪行为,重大劳资纠纷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工作流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常态化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三年来,成功应对“非典”、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等突发疫情以及“8•20”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各级的应急响应能力经受了考验。
    “插花地”面貌焕然一新。接管并治理“插花地”,彻底扭转该区域的混乱状态,各项管理逐步步入有序。治安形势根本好转,月均发生刑事案件由2003年的322宗下降到现在的26宗,下降91.9%。穷尽法律成功实施“空楼行动”,违法抢建之风得到根本遏止。及时治理8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险边坡,威胁该片区的严重地质灾害被降到最低程度。逐步配套市政和公共设施,市政环境明显改善,三年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1.5亿元。
    (三)夯实基层基础,民计民生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设立再就业资金,拨付2100万元用于促进就业。制定《罗湖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暂行办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共帮助10061人就业和再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归零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全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台《罗湖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开展“关爱行动”,兴办“慈善超市”,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社会三次分配”,社会救济机制初步建立。新建和改造12家劳务工食堂,建立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有效缓解劳务工就餐难和看病贵问题。
    公共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加大教育投入,每年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全区拥有国家级学校2所、省一级学校38所、市一级学校11所,教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全面创建健康城区,2005年底加入了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联盟,成为我国唯一以区级名义加入该联盟的城区,38所学校通过了国家级健康促进学校银铜牌验收。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市、区两级共投入社区建设和固本强基资金2.6亿元,目前已建成社区公园(广场)53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6个、社区图书室73个、社区健身路径144条。今年底所有社区工作站办公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的标准。民新社区成为全市社区建设先进典型。成立社区工作学院,开办“百姓讲坛”和“居民学堂”,每年社区文艺演出达上千场次,居民的文化和体育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实现物业管理进社区的基础上,率先在笋岗、清水河、东晓和东湖四个街道试点,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外包部分基层管理事务,四个试点街道成功减员46人,并且基层事务管理更具专业水准。实行“居站分设”,全面推行“一站多居”改革,将115个社区工作站合并精简为83个,基层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此外,在莲塘街道试点的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落实省、市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顺利完成征兵任务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区委书记刘学强同志荣获“全国关心国防建设十佳人物”殊荣。加大科普投入,科普设施不断完善。区港澳台侨、民族宗教、信访、保密、区志、档案、人防、残联、机关后勤等工作以及工会、妇女、青少年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驻罗湖的工商、税务、质监、社保、金融、海关、边检、新闻、供水、供电、运输、邮政、电信等部门和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应急分队为罗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型政府建设卓有成效。落实“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问责制、主办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责任明确的行政责任体系初步建立。实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严格执行干部工作备忘录制度,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建立和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法停止执行行政审批项目43项。出台《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办法》,推行机关挂点基层制度和政府与企业对话沟通制度,机关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制定《罗湖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审批时间大大缩短。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加强行政权力和公共财政监管。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政府投资等事项实行全程监督和全程问责。治理商业贿赂,纠治“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勤政、廉政和依法行政机制进一步完善。
    议案提案得到认真落实。认真贯彻执行区人大决议和决定,落实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广泛听取区政协、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和改进政府工作。三年共办理区人大议案、建议384件,政协提案430件。同时,为加大落实和执行力度,加强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协调,区政府在“空楼”、拆违、处理群体性事件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得到了区法院、检察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一府两院”工作合力全面增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三年时间虽短,但时代的特点鲜明。这三年,是罗湖落实科学发展观,真转真变、快转快变的三年。在“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年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罗湖GDP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表明,罗湖的经济增长初步摆脱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传统模式,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引擎。罗湖经济步入了内涵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这三年,是罗湖高度重视民计民生,社会和谐发展的三年。在罗湖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老住宅区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三线贴墙下地”、劳务工食堂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和谐社区创建等事关基层基础和民计民生的工作全面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三年,是罗湖探索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城区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的三年。为了寻求城区管理的治本之策,我们先后在危险边坡治理、维稳综治、应急管理、警民联调、“农改超”等多项工作中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其经验和做法得到市的充分肯定,市里共在罗湖召开各类现场会11场次。这三年,是罗湖努力赢得发展新空间,勇当工兵、改革创新的三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相继启动了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站多居”改革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这些重大改革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引起积极反响。“工兵精神”在罗湖树起一面独特的旗帜。
    各位代表、同志们,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用辛劳和智慧、激情与拼搏,谱写了罗湖改革发展的精彩篇章。在此,我谨代表罗湖区人民政府,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罗湖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罗湖繁荣发展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罗湖各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罗湖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如何摆脱“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充分挖掘罗湖的软资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与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多元需求还有差距;城区环境的薄弱环节仍然突出,老住宅区、“城中村”和“插花地”的环境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城区的任务还很重;处在“矛盾凸显期”的社会管理压力还很大,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面对发展中碰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多了一份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以更强的改革创新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任务和措施
    2006至2010年,是罗湖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五年。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罗湖区第五次代表大会,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深刻分析发展形势,全面把握发展大局,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以和谐与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基本功,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全面落实区“十一五”规划,全力打造“功能罗湖”,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作出罗湖新的贡献。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区“十一五”规划要求,今后五年,区政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目标,坚持有效益的速度和有速度的效益相统一,继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向基层基础倾斜,向民计民生倾斜,向重点产业倾斜,全力打造“功能罗湖”,充分发挥罗湖的产业服务功能、改革创新功能、生态保护功能、深港合作功能和核心城区功能,不断增强罗湖的辐射和服务能力。罗湖是深圳的罗湖,也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罗湖,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罗湖。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本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分别小于5.1平方米、21立方米、584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25%、14%和6%。
    (一)推进产业升级和环境再造,放大核心城区价值。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将罗湖定位为城市核心区。要围绕这一定位,以强化城区产业功能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功能片区环境改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巩固和提升商贸、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做大产业优势,凸显区位功能,充分释放核心区价值。
    1.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一是金融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国金融业加速融入国际市场和罗湖外资金融机构聚集的优势,加强与香港合作,推进金融创新,将罗湖建设成为全市的金融服务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监控中心和香港国际金融业的后台服务基地,建设罗湖金融“金三角”,进一步巩固金融中心区地位。二是商贸物流产业,要通过交通组织和业态衔接,拓宽商业空间,激活商业潜能,形成差异化发展和精细化布局的现代商业格局。推行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商业模式,引进新兴的业种业态。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文体康乐、特色餐饮等产业,丰富商业内涵,形成相伴相生的良好商业生态,巩固、提升罗湖的商业旺区地位。加大物流业发展,将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打造成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国际物流总部和现代物流配送基地。三是黄金珠宝产业,要巩固和强化水贝项链街区黄金珠宝产业的龙头地位,吸引研发设计机构进驻,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和水平。改进制造工艺,加强质量监管,增强黄金珠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将水贝项链街区打造成全国黄金珠宝研发、生产、展销和培训中心。四是文化创意产业,要以怡景(国家)动漫基地为依托,建立创意产业的设计策划、公共技术、播出制作、产品交易和人才交流五大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特别是香港的创意设计机构进驻。发挥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深圳满京华艺展中心、深圳古玩城和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四个“文博会”分会场的窗口作用,力促珠宝文化、家居文化、古玩文化、创意文化和歌舞文化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发展民间民营博物馆。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罗湖第三产业特别发达的优势和基础,大力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根本,要创造条件,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吸引和培养一批有竞争力、有信用、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推动引进知名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进一步拓展罗湖中央商务区功能。打造研发设计、商务营销、保险理财、风险投资、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服务品牌,使罗湖成为“创意之都”和“品牌之都”。抓好软件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网络服务业发展。引入新科技和新理念,引导传统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3.推进城区功能二次开发,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围绕深圳市“十一五”期间“三圈”规划,即“深港半小时生活圈”、珠三角“一小时商业圈”和泛珠三角“一日到达圈”,改造环境,置换功能,拓宽空间,更充分地发挥罗湖“桥头堡”的功能优势。强力推进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深圳的“华尔街”,完成人民银行重建项目,建成深圳数一数二高度的金融大厦,成为继地王大厦之后又一标志性建筑物。完成人民南片区改造,于今年底举行盛大“亮灯”仪式,向全市人民展示“城市管理年”重大成果,重塑人民南“购物天堂”形象。规划并实施东门步行街三期改造工程,将东门商业区向北拓展。继续实施水贝项链街区环境整治改造,尽快建成黄金珠宝学校,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力促清水河油气库尽快搬迁,全面改造清水河片区,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按照环境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推倒重建和综合整治方式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近期要抓紧推进田贝、黄贝岭、湖贝、西岭下、坳下等村的改造。协助做好轨道交通和骨干路网建设,重点是地铁3号线、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东部通道、深盐二通道、丹平快速路、梅林—布心快速通道、红桂—晒布通道、洪湖西路—田贝二路延伸、布吉路改造等工程。打通片区微循环道路,推广停车诱导系统,增设过街人行设施,改善交通环境。积极配合文锦渡口岸改造和莲塘口岸规划建设。协助推进华润二期工程,力争在2008年奥运前完工。建设文锦路人防疏导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
    4.建设“空中走廊”,打造商业“金三角”。建设商业连廊,连接核心商业楼宇,促进商圈之间的衔接和互动,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化商业空间布局,以大流通实现商业潜能的大释放。通过建立连廊系统,使商业楼宇全面盘活,第二、三层楼商铺全面升值,辖区的商业空间全面拓宽,相当于再造一到两个商业罗湖。以“四两拨千斤”,突破“罗湖很小”的困局,实现“罗湖很大”的功能。全面规划建设连接人民南片区、东门片区和宝安南片区的商业连廊,将人民南—东门—宝安南“金三角”商业区打造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业态最全、人气最旺、含金量最高的核心商圈,使其流光溢彩,尽显商业辉煌。年底首先完成人民南片区7条商业连廊建设。
    (二)实施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战略,拓宽可持续发展空间。
    以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作为罗湖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四个难以为继”紧约束条件下继续转变发展模式,突破发展局限,打造“功能罗湖”核心竞争力。
    5.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罗湖加工”向“罗湖制造”乃至“罗湖创造”转变。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的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环境。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重点产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财政性资金,要重点扶持企业实施自主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和创品牌的投入。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扶持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分门别类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积极吸纳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并为他们在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它方面提供便利和优质服务。建立扶持品牌的政策体系,完善打造品牌的市场环境,形成“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品牌培育市场化机制。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品牌战略专项经费,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的企业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予以重奖。充分发挥华润万象城等国内服务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品牌的重点由制造领域转向服务领域,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全面落实深圳市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建立民营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把罗湖打造成最适宜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的“高地”、“湿地”和“洼地”。继续推进区属企业和街道企业改制,妥善处理改制遗留问题。大力推进集体股份合作公司改革,积极引进人才,主动协助市里在法规和政策层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
    6.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制定《罗湖区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2006年循环经济“十大行动”任务,部署并实施2007年循环经济“十大工程”,一年一大步扎实有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我区绿色GDP核算统计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并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优先购买有利于节能节水、节约用材和循环利用等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扩大绿色采购比重。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为原则,制定政策、营造气氛、创造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服务业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方式,培养环境友好型消费意识和习惯,逐步使循环经济理念内化为市场选择,催生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动力。创建绿色饭店和绿色商场,鼓励酒店和商场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推广使用环保型纺布袋,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孵化中心,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和以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静脉产业”发展。实施节能节水行动,鼓励企业实行节水改造,开展中水回用,推广使用太阳能和节水型器具。实行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规范餐饮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逐步杜绝餐饮垃圾非法流通和加工利用。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军营和绿色学校,培养形成节约和节能习惯,营造全社会共建绿色家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城区软实力。
    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要求,学习和借鉴香港经验,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建立起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为“功能罗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7.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按照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要求,进一步探索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社会和市场能提供的基层管理和服务,要放开让社会和市场来完成。在实现物业管理覆盖所有社区的基础上,将环卫管理、治安管理、安全管理、人口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宣传、社区文化等基层事务外包,逐步改变传统的“政府包揽一切”的管理模式和“增人增编增经费”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基层管理更加高效、社区服务更加专业。二要明晰区、街道、社区三级的责任,调整部门职能,下移管理重心,向下配置管理资源,使社会管理的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彻底改变“条条”与“块块”责权不统一的状况。三要进一步推进“一站多居”改革,优化社区资源,创新社区工作机制,规范管理程序,使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四要实行街道综合执法改革,整合行政执法资源,下移执法重心,扩大街道执法权限,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8.创新管理机制,确保城区平安有序。整合和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治安电子监控网络以及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出租屋信息、市政信息和社会治安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城市管理的信息综合运用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平安罗湖”。继续实施科技强警和信息强警,健全“打、防、管、控”全方位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净化行动”,整治社会基本面秩序,巩固口岸治理成果,严厉打击暴力性、多发性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坚决清除各类非法营运,全面整治路面秩序。到2010年,万人刑事立案数控制在80宗以下。充分发挥“警民联调”和信访综合联调机制的事前调处作用,强化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建立重大劳资纠纷联合预防和处理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完善维稳“先前指挥”机制,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等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系统研究新时期社会矛盾的规律,提出标准化处理方法,逐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解决机制,提高矛盾凸显时期的应对能力。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健全区、街道、社区和企业四级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及时整治安全隐患,创建无安全隐患社区,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到2010年,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人以下。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重点抓好流通和消费环节管理。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整合全区应急资源,不断完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落实人口管理“1+5”和出租屋管理“1+7”文件,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从严控制人口规模,提升高素质人口比例,到201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97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控制在45万人。关心、爱护一线执法人员和基层工作同志,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9.加大城区环境改造和生态保护力度。集中罗湖在发展中积累的财力和物力,调动一切可调动的人力资源,对老住宅区、“城中村”、“插花地”三类基础薄弱社区实施环境再造,力促城区协调发展。全区172个老住宅区的环境综合改造及引进物业管理工作今年内全部完成。在完成所有老住宅区和“城中村”“三线贴墙下地”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对社区道路、灯光和地下排污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让社区逐步实现路平、灯亮、环境整洁和雨污分流。规划“插花地”综合改造,全面实施消防整治和外围市政道路改造,逐步解决市政设施和公共配套“历史欠账”,缩短该区域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全面开展“城中村”和社区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城市“七乱”和“脏乱差”,今年完成“城中村”的达标创建任务,2007年完成全部社区的达标创建任务。严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珍惜和呵护罗湖独特的山水资源,确保深圳“市肺”和“大水缸”的功能和安全。推动规划建设梧桐山—仙湖东部生态片区、深圳水库—东湖公园—罗芳山公园、莲塘河—深圳河、围岭公园—洪湖公园—人民公园、九里坑—长排径—大小坑水库—银湖西部生态片区等生态走廊。推进草埔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深圳河、梧桐山河、莲塘河、水库排洪河以及布吉河综合整治。加大环保力度,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和监控,强化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管理和利用,引导生产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实现清洁生产。严把企业准入关,坚决否决污染环境的项目。加强空气污染防治和噪声污染控制。到2010年,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2%,河流水质达标率超过60%,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8%,雨污管网分离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超过90%,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65%。
    10.启动实施城区“靓丽工程”。针对罗湖城区“先天不足,后天老化”的突出问题,对城区主干道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实施美化改造。参照国际大城市的做法,对辖区核心商业区域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对深南东路两侧陈旧楼宇的外立面进行全面翻新,提升其品味,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更好地体现罗湖现代城区和核心商业区的价值,展示现代城区的生机与活力,打造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同时,继续实施“城市装修计划”和“景观改造工程”,美化城区环境。
    11.培育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尊重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对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在政府政策、资源和服务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依法经营,诚实纳税,并且大力倡导企业在取得“资本利润”的同时,更多地追求“道德利润”,尽最大的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坑蒙欺诈、假冒伪劣、逃税偷税行为,从严惩处失信企业。推动“清无”行为法定化,用长效机制巩固“清无”成果,确保市场环境健康有序。
    (四)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改善民计民生,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1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家统计局即将推出的“国民幸福指数”要求,建立包括收入、就业、保障以及自然环境等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对辖区居民生活、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进行动态监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归零,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广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形式就业。开展再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公共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贯彻“初次分配体现效率,二次分配体现公平,三次分配体现社会责任”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保障措施,促进社会救助规范化。推广“居家养老”和“居家助残”模式,发动企业、社团和广大市民,深入开展“关爱行动”。推广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劳务工食堂建设,加大司法援助力度,重视和维护劳务工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13.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落实《义务教育法》,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原则,做好教育区域规划,加强绩效评估,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办学体制和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教育品牌,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创建全国示范高中,办好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加强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努力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与香港教育的合作,为外商子女提供国际化的优质教育。对校园周边的治安、交通、卫生和文化市场实施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办人民满意教育。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社会公益性和政府主导原则,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严格管理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作,实现居民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因地制宜发展专科医院,促进医疗服务多元化。探索建立医疗资源联合体,使区属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技术培训,落实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全面清理非法诊所,确保医疗市场秩序。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对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持续开展健康城区创建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到2010年,城区万人医生数、床位数分别达到30人以上和42张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反映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逐年提升。
    14.繁荣发展文体事业。贯彻落实“文化立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的供给机制和政策环境,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文体设施建设,抓好固本强基项目后续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体事业发展重心落在社区,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百姓讲坛”、“居民学堂”、“楼道文化”、全民健身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广泛组织开展“健康增值”活动,为社区居民和劳务工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生活服务。继续抓好“精品文化”生产,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塑造文化品牌,营造浓郁的“文化罗湖”氛围。
    15.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教育为重点开展“五五”普法,引导公民遵守公共秩序、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增强企业和公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强化外来人口、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现优生优育。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充分发挥侨办、台办、民族宗教、侨联、海联、文联、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抓好科普宣传、机关档案、保密、区志和后勤等工作。
    (五)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和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责任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16.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和社会事务分开,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履行好基层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7.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以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逐步加大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新增财力主要投向社区建设、公共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二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事业组织体系。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建设行政服务大厅,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政府与企业和政府与社区的定期沟通机制,了解基层诉求,为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
    18.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监督有效、高效便民”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案和政协提案,促进依法治区工作落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要求,继续做好行政许可工作,开展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市民参与、法律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支持。完善行政管理权力监督机制,以备案审查等形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大行政复议工作力度,逐步将听证机制引入行政复议审理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19.强化政府执行力。按照鸿忠同志“求实务实抓落实,正风正己尽责任”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人民信任、可担重任的公务员队伍。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无功便是过的理念,严格执行“买单制”,治庸提效。全体公务员要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保持和发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照“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要求,实行政府绩效管理。以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为重点,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度。规范行政问责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做到“行政权力延伸到哪里,行政问责就落实到哪里”。坚持以学强同志倡导的“认真第一、结果第一”为工作标尺,以绩效论英雄,通过干部备忘录制度,将公务员工作的成效得失一一记录在案,作为奖惩的依据。对群众关注的、社会影响重大的工作实行“责任白皮书”制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告履职、负责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建设责任政府。
    20.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按照宗衡市长提出的“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察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公共财政支出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政府公共服务到哪里,绩效监督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和绩效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教育,以“牛”为荣,以“鼠”为耻,做“牛”不做“鼠”。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处理。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为重点,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创新,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全力推进“功能罗湖”建设,全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图谱

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展示专题专栏信息类别内容 返回

点击标签名称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