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圳市罗湖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来源:罗湖区委(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3-02-16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0日在深圳市罗湖区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范德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罗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防疫情、稳增长、惠民生、保安全等各项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年来,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30.2亿元、增长3.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增加值近千亿元、增长9.2%,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持续,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一年来,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家,引育国高企业188家。金融、精密制造领域3名人才成功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零的突破”。

  ——一年来,大事要事精彩不断。成功举办罗湖区招商大会,1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罗湖,洽谈签约优质项目60个,意向投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承办疫情防控“转段”后全市首次新开工项目启动活动,吹响全市经济发展大干快干冲锋号。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正式挂牌,为深圳打造“世界宝都”强势赋能。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精彩启幕,全方位展现新罗湖新活力。

  ——一年来,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全市率先出台行动纲要,协同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建设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入选全市十大优秀改革案例。制定2022版“1+3+N”产业政策体系,投入产业扶持资金7.3亿元。搭建融资对接平台,举办“融·易·罗湖”品牌融资活动12期,为263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1.3亿元。推动人才、企业服务领域40个事项纳入“反向办”,服务商事主体近万家。

  ——一年来,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九大类民生支出预计完成16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近八成。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10155个。近半常住人口签约家庭医生,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增至6.1名。建设筹集公共住房6111套、供应4029套,超额完成年度筹集任务。新增养老床位240张,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点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持续冲击,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率先建立“平急结合、梯次响应”工作体系,开通24小时暖心服务热线,组建小区力量群和楼栋服务群,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做好医疗、生活保障。出台抗疫助企惠民纾困“十条”措施,投入1.3亿元为20多万城中村居民和1.2万家市场主体排忧解难。作为口岸城区,外防输入压力尤为突出,我们仅用7天时间完成文锦渡口岸全接驳改造,开展隐匿传播“斩链、断链”行动,加大偷渡走私打击力度,有效切断疫情输入风险。

  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我们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迅速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全区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医格”81个、发热门诊(诊室)153家,实现从防控感染向医疗救治平稳“转段”,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实现战略平台能级跃升,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固定资产投资超3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9亿元(含体制结算部分)。规上工业增加值77.4亿元,增长6.0%。经济产出持续提高,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33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人均GDP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资源能耗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4.9%,加快形成高产出、低消耗、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产业活力不断迸发。引入持牌金融机构7家,新增营收超百亿元。万象城三期、粤海天河城、万象食家等商业综合体开业,新增首店60家,激发零售经济新动能。举办“新春”“五一”“十一”汽车集中促销等活动,拉动汽车零售额增长超30亿元。成立珠宝玉石首饰国检深圳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共建珠宝现代研究院,水贝珠宝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创新载体10家。国家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工作顺利推进,中欧创新药物与精准健康研究院落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点片区全面提速。成立“一主两区三带”建设指挥部,建立“1+5+3+N”大兵团作战机制,全面启动10大重点片区、167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深港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初步形成空间规划成果,莲塘片区2.3平方公里纳入重点区域,过境土地B1地块成功纳储并启动规划调整,罗湖口岸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深港融合发展交流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启动建设。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开发步入快车道,玉龙-小坑1.1平方公里纳入重点区域,玉龙地块环境修复和开发建设纳入市重大项目。湖贝片区A4地块取得预售许可,蔡屋围片区完成首例新版更新条例行政征收。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纳入市重点区域,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谋划项目96个,总投资427.3亿元,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顺利开工。

  “双招双引”成绩显著。年初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创新组建7支青年干部招商先锋队,构建“1+5+10+N”全区联动大招商工作体系。全年引进优质项目278个,预计实现年营收329亿元,创历年之最。坚持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引进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6名,新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省科技专家工作站3家。全年新登记商事主体3.7万户,其中“20+8”产业企业占比55%。发起罗湖招才引智联盟,建立6个市外引才工作站,不断扩大罗湖人才“朋友圈”。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27项市级、区级改革呈现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态势,不断释放发展新活力。

  综合改革试点蹄疾步稳。成立全国首家黄金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钻交所深圳延伸平台,以“全链条”业务模式推动产业集成创新。探索开展深港保险服务合作,实现跨境车险服务便利化。探索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打造全国首个中心城市“环境治理+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引领”发展样本。开展大梧桐生态融合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生态空间保护发展新路径,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示范标杆。“五个聚焦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深港深度融合步伐加速。出台实施《加快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3年)》,45项具体举措推动两地规则制度衔接。启动“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全国首发罗湖跨境消费综合指数,先行先试深港跨境信用融通。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笔蓝色债券、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尚创峰港医医疗城签约80名港医,成为大湾区首个规模化港医诊疗中心。开设香港工商专业和青年团体服务中心以及全市首个港澳婚姻登记服务专窗,为港澳同胞提供精准贴心服务。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更趋完善。设立全市首支由市、区国有企业、股份合作公司共同出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物管城市”改革试点,首创季度、年度环卫企业奖励制度。深化群众诉求服务体系改革,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解决在小、预防在先”,化解率超97%。深化“智慧用水监测”守护孤寡、独居老人安全,获评第十九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

  (四)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品质,生态宜居建设更加深入

  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优化城区肌理和功能风貌,打造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现代化城区。

  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地铁14号线罗湖北站建成通车,深汕高铁罗湖北站开工建设。罗沙路复合通道、雅园立交改造、红岭路交通改善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南东路东延项目开工。开展道路拥堵整治85处,完成“机非分离”改造20处,推动建设立体停车库25处。推进全市首个街区型立体慢行系统“围岭公园—东湖公园连廊天桥”规划建设。

  城区面貌更增靓丽。建成地埋垃圾收集点15座,升级改造公厕15座,完成楼宇建筑外立面综合整治21栋。垃圾分类密闭化标准桶全覆盖,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实现全过程信息自动采集。建成共建花园15个、自然教育中心2个,新增立体绿化超5000平方米。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一期)完成建设,儿童公园、围岭公园品质提升顺利推进。新建远足径、郊野径20.1公里、碧道6.8公里,让居民畅享绿色空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至15.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4%,是全市唯一没有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城区。生态文明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深圳河河口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深圳水库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率先出台实施《打造“低碳先锋城区”行动计划》,完成转运车清洁化替代46辆,知汇广场低碳产业园区建成投产,锦田小学、怡景幼儿园等一批近零碳改造试点项目加快建设。

  (五)持续提升城区治理能力,平安稳定基础更加

  坚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以“绣花”功夫不断推进城区治理更精细、更智能、更有温度。

  智慧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打造城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健全民生诉求智慧管理体系,实现“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深化视频智能识别应用,超8000个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事件处置,处置时限提速到1小时内。健全水情智能监测管理体系,实现罗湖水务智慧化管理。打造罗湖智慧交通项目,创新救护车优先、安心斑马线系统,为患者就医、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城区安全屏障有效筑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等13个高风险领域安全整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及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0%、37.5%,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持续开展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全天候自动化监测,成功防御20年来最强“龙舟水”。统筹推进问题楼盘等11类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成功破解市工人文化宫物业纠纷等“老大难”问题。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香港回归25周年等特别防护期安保任务,实现四个“零发生”。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4%,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罗湖公安分局荣膺“全国优秀公安局”。

  基层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攻坚行动,统一权责清单、综合网格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渔邨模式”,高标准建成水贝、金岭社区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获得“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022年度十佳案例”。全市率先实现居委会下设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推进公共卫生等社区治理领域专业化建设。“i罗湖”平台集成3760项政务服务、94项公共服务事项,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全力推动重复访治理、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中央信联办交办重复件认定化解率全市第一,实际倒流率全市最低。

  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交通秩序、集贸市场等十大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依托洪湖公园打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东门商圈、东湖绿道等2个特色站点,实现文明实践所(站)社区全覆盖。举办首届文明实践嘉年华,吸引超15万人参与,形成经典诵读等特色实践品牌。全市率先挂牌成立首个区级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馆藏各类红色文化藏品近万件。

  (六)用心用情办好利民惠民实事,民生改善成效更加明显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事业短板进一步补齐,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翠园中学本部完成改造提升,新校区建设正式立项。深圳市美术学校实现独立办学,罗湖外国语学校全寄宿制高中顺利开工。翠园东晓教育集团、莲南教育集团正式揭牌,中小学教育集团增至8个,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更广。充分发挥深圳中学名校优势,推进区属学校与深中开展深度合作。大力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办基础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揭牌办学。

  “健康罗湖”底色更足。布局实施医疗卫生重大基建项目10个、总投资36亿元,较“十三五”期间投入增长171%,区属公立医院、疾控中心改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区人民医院建立国家级胸痛诊疗中心。改造升级4家社康机构,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罗湖医院集团“党建+紧密型医联体”获评全国公立医院党建创新案例。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入选全国第一届互联网医院实践百强案例。

  文化体育精彩纷呈。新增金啤坊艺术街区等基层文化设施6个,面积超8000平方米。梧桐山毛棉杜鹃花会、首届荷花音乐节成功举办。文艺精品佳作频出,全年累计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45个,戏剧作品《烟》获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金奖,为2015年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全市首次获奖。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中位列县(市、区)第一名。158所体育场馆、478片体育场地上线“一键预约”平台,订单量超25万宗,服务超40万人次。校园足球开展有声有色,在全市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男子组中连夺U13、U15、U17三个组别冠军。

  社会保障网络织密织牢。多渠道筹集资金1.35亿元,推动老旧小区成功更新电梯302台,获得市民一致好评。15个城中村、211个小区的6.2万户居民“瓶改管”通气点火。开展1.9万栋房屋建筑结构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改造整治老旧小区68个,惠及居民2.6万户。建成渔邨、水贝、金岭、金鹏4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服务站点覆盖率超70%。举办42场线上就业招聘会,确保疫情期间就业服务“不打烊”。顺利完成东西部协作和省内驻镇帮镇扶村任务,携手结对帮扶地区开启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决策落实运转更加高效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全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政治意识不断强化。坚定不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拥戴核心、信赖核心、忠诚核心、维护核心。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结合罗湖实际开展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大讨论活动,激励党员干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179件。扎实推进行政检查和执法流程简化案件办理全市试点工作,提升执法效能。用法治思维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有序推进围岭公园73万平方米土地整备、罗投公司破产清算、市人民医院周边片区更新改造、港莲路工业区征收。建成行政调解组织8个,商事调解组织入驻京基100、水贝珠宝等商圈。笋岗街道湖景社区、东门街道东门社区获评2022年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作风建设扎实有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作风建设更严更实。加强审计监督,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护航项目建设,在重点项目施工阶段立行立改问题138个。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要求,“三公”经费持续下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高。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区县级)第一名。

  此外,统计、民族、宗教、人防、外事、档案、地方志、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奋斗饱含艰辛,汗水凝结硕果。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担当作为、砥砺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罗湖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界朋友,向驻区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指战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还不够充分,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城区基础设施老旧,城区面貌、人居环境与中心城区的定位还不够匹配。三是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尚未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四是部分干部“先锋精神、奋斗文化”有所弱化,学习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采取有力措施,持之以恒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罗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近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央、省、市围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对外开放作出系列部署,为罗湖赶超奔跑、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刚刚召开的区八届二次党代会上,区委明确提出,要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前行,锚定罗湖发展的目标定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罗湖的显著特征、高品质生活成为罗湖的亮丽底色、先锋精神和奋斗文化成为罗湖的鲜明标签,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努力打造“三力三区”,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我们要按照区委部署,提振信心、激发斗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突出“聚焦”“聚集”两大关键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以金融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战新产业“新引擎”,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为主要形态,构建有产业链影响力和价值链控制力的都市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建具有世界潮流引领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具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新篇章。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同步。

  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联通提速、优势互补,加快建设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

  抢抓“双区”建设历史机遇,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携手推动融合发展项目加快落地。

  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片区升级改造,优化环境设施,提升通关效率;推动文锦渡口岸生鲜货运功能转移,实施片区整体升级改造,打造跨境商务精品口岸;推动莲塘口岸24小时通关,试点开通“港车北上”,启动生鲜货运设施改造前期工作,推行跨境货运无人驾驶新模式。统筹推进口岸片区交通、环境品质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7号线和深南东路东延、罗沙路复合通道改造工程,探索小运量轨道接驳串联口岸与周边轨道站点、核心商圈街区。

  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快推进45项深度融合举措落地见效,真正让香港同胞“走过来、留下来、融进来”。加强深港教育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姊妹学校走向深度融合、形成品牌。推动区人民医院纳入香港病人转诊服务深圳定点医疗机构,加快深港共建“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建设人民南片区港医医疗平台,助力香港医生北上发展。加快深港深度融合展示中心、深港妇女儿童交流活动中心、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落地。在口岸周边区域、港人聚集社区推行深港政务“一站式”服务,开展港人社区融入服务。推动深港智库交流合作,举办“港澳学子罗湖游”“深港文化月”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港人来罗湖就业创业生活,增强港人认同感、向心力。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制定面向港澳各领域人才的专项政策和服务计划,打造罗湖特色的港澳青年双创基地,积极吸引青年人才到罗湖创新创业。推动与香港优势产业互补,加强跨境消费、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联合港方建设国际商品采购和集散中心。推进口岸沿线商业城、购物中心、工业区业态提升、转型升级,发展集文化体验、旅游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体验消费业态,满足跨境人流消费新需求。鼓励辖区建筑建材企业、供应链企业、家居零售企业及生产配套企业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探索深港合作开发过境土地B1地块,争取税收、跨境贸易政策,打造“境内关外”特殊监管区,发展飞地经济、免税经济。

  (二)坚持做强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升级,聚焦细分领域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创新发展现代金融。推动金融总部集聚,加快财信金控湾区总部等项目落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不少于6家。紧扣全市金融业“一城一街一带”发展规划,高水平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蔡屋围金融总部集聚区,解决重点金融机构空间优化拓展难题。建设深港财富管理集聚核心区,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市级财富管理协会落户罗湖,大力发展资产管理、金融科技、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打造财富管理产业园、数字人民币产业园和私募量化交易产业园。联合上海黄金交易所打造黄金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筹建黄金金融专营机构。高水平推动“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全面落地,开展深港数字人民币嘉年华活动,拓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应用场景,打造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区。举办“融·易·罗湖”品牌融资对接活动12场,提升“金融驿站”效能,疏通银企对接“最后一公里”。高规格举办第三届红岭金融论坛,承办“深圳创投日”罗湖专场活动,开展首批“红岭金融创新项目”认定,持续巩固金融集聚优势,不断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

  提档升级商务服务业。加大高端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综合性人力资源等高端服务机构5家以上。引导细分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布局全国网络、发展新兴业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罗湖人才产业园发展能级。引导辖区会计师事务所升级为区域性总所,支持发展有证券期货职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鼓励律师事务所合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专业人才提升技能,新增具有国内外知名职业资格证书人才400名以上。强化空间集聚,推动高端楼宇与高端产业融合,打造高端服务业专业楼宇2栋以上。发挥“罗湖十条”政策效应集聚发展旅行社业,在口岸片区规划建设产、学、研、展、销一体的智慧化旅游产业园,引进旅游企业总部和产业链企业8家以上。支持国际旅游组织、旅游集团、行业联盟设立分支机构,打造湾区旅游会客厅。

  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大力发展“7+1”产业集群,出台行动方案,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引导产业项目在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集聚发展。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加快建设创新载体,积极引进产业人才,新增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10家。推进深港科技合作,加强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联动合作,对接开展科创项目10个以上。依托国家城安院、深圳城安院打造一体化城市安全产业平台。加快中欧创新药物与精准医疗研究院建设,打造创新中心、转化中心、产业中心,力争实现大健康产业领域应用基础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聚焦软件信息、大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引进营收超10亿元企业2家,引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国高企业150家。实施战新产业专项政策配套,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营收增长、升规纳统。强化国信、鲲鹏等基金支撑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动力,战新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进一步完善全区联动“大招商”工作格局,优化招商引资成果考评和奖励机制,营造“全员招商”浓厚氛围。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市外招商力度,举办重点城市专题招商会,开展境外重点国家、地区和行业、企业招商推介。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展会论坛招商、协会联盟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全力争取大型企业在罗湖布局区域总部、运营总部、功能性总部。加强市区联动招商,积极对接承接市级招商资源线索,争取在罗湖落户市级招商活动、招商项目。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事一议”保障杰出人才事业发展和生活需要,力争引进2支拔尖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银湖片区建设国际人才智慧谷,打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综合研修服务平台,保障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加强城区形象打造,把城区宣传与重点片区重构、支柱产业升级、产业人才政策有机结合,面向海内外主要目的地进行综合推介,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

  (三)坚持提振消费、拉动内需,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罗湖全区作为整体商圈谋划,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打造面向海内外的一流商圈。

  构建全域消费空间。出台实施《罗湖区核心商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高标准打造五大特色消费街区和N个专业消费集聚区。打造东门活力时尚消费街区,完成东门步行街1.5万平方米首开区域改造,提请商务部考核验收。加快水贝黄金珠宝特色街区建设,培育国内首家黄金珠宝首饰工业设计研究院,做大做强珠宝现代产业学院、珠宝电商直播平台。打造蔡屋围国际高端消费街区,引入国际知名、高端特色、优质新锐品牌资源。加快人民南深港融合消费街区建设,引进香港本土老字号餐饮品牌及美妆、药妆品牌,打造2条港味主题餐饮、消费街巷。建设笋岗“家文化”主题消费街区,依托汽车、家居产业基础打造湾区“家文化”一站式服务体系。聚焦消费新潮流新趋势,试点改造提升旧商业体,加强细分领域主流品牌集聚,打造医美健康、户外体育、露营旅行等专业消费集聚区。

  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加快品牌强区建设,鼓励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企业结合罗湖历史文化打造消费新IP,孵化5个本土消费品牌,引进国潮品牌、品牌首店、新概念店10家以上,构建东门潮牌时尚首发地、原创服饰品牌首店集聚区。引进国内外家居优质品牌、原创品牌10个,实现全品类、全品质家居产品全覆盖。支持高端消费品进口企业集聚发展,引进服装、化妆品、酒类等知名国际品牌5个,鼓励国际知名消费品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型总部、独立法人机构,有效扩大进口。

  激活多元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网红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服务新业态。支持辖区企业与直播平台开展合作,打造特色直播电商产业基地,落地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2家,培育一批网红品牌及知名带货主播。大力发展体验消费、定制消费,在笋岗、清水河片区打造汽车消费展示体验中心、二手车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支持家居企业建立消费者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推广高端化定制化家居消费场景。开展年度各大节点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餐饮、娱乐、购物企业延长营业时间,提升东门町、庙街等美食街发展能级,打造都市“深夜大食堂”。

  ()坚持高位推动项目发力,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建设提速增效

  进一步完善区领导牵头挂帅、各部门合力推进的重点片区建设工作机制,实行实体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全面提升重点片区助推经济发展、完善城区品质的能级作用。

  全面建设清水河总部新城。联合专业机构进一步深化片区功能定位研究,完成清水河片区法定图则调整。完成玉龙填埋场全量开挖“环境修复+开发建设”项目立项,形成玉龙片区初步规划研究成果。如期完成深汕高铁罗湖段征拆任务,加快推动活口仓选址搬迁,推进清水河枢纽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建设。开工建设深汕高铁区间段、环仓南路西段、清水河三路拓宽改造,建成清水河一路、四路和油气路、清宝路。加快恒力科技大厦、新材料产业大厦、智慧燃气总部等5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高水平打造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水源保护放在首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EOD模式完成片区综合规划和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大梧桐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选址和建筑概念方案形成稳定成果。编制大望、梧桐山片区交通优化方案规划,加快东部过境高速大望立交建设,建成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启动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二期建设,开展老瓦房综合整治,打造一批公共住房示范项目。

  统筹推进各片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新罗湖城市会客厅,实施片区品质提升工程,推进笋岗客整所综合上盖开发,启动笋岗片区DY03单元土地整备、开展DY04单元更新前期工作,完成深业泰富-人才市场-大兴汽车地块更新计划立项。高质量推进湖贝、蔡屋围两大统筹片区建设,加快湖贝一期A4地块建设、A1地块产权注销,完成一期剩余地块项目签约;推进蔡屋围一期子项目A、B建设,C实施主体确认,完成二期项目签约。加快推进泥岗片区、市人民医院周边片区更新改造等片区建设,完善城区功能、扩大有效投资。

  (五)坚持试点落地重点突破,加快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改革显示度、贡献度。

  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围绕港人生活、港企成长、产业融合、空间拓展等领域,加速推进首批授权事项落地。深入研究珠宝玉石、黄金金融、专业服务、通关便利、跨境医疗、跨境消费、港味餐饮等17项改革项目,争取纳入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力争更多改革事项在罗湖先行先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产业空间、消费、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努力实现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

  聚焦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低效空间活化利用,坚持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探索高密度城区二次开发新模式。打造高标准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大力实施“工业上楼”优质产业空间行动计划,开展存量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试点,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构建全域消费新格局,探索东门商业管理运营新模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要素、政策、法治、政务、产业、城区六大领域,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核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惠企服务全面升级,构建功能全、运行畅的智能化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做到企业诉求解决回复率100%。聚焦港资企业商事审批,打造“信即办”审批新模式,促进粤港澳产业要素便捷流通。深化政务服务“免证办”“自助办”“跨域通办”,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落实市场主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快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罗湖分窗口建设。

  (六)坚持建管并重、提质扩容,加快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水平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提高城区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对外交通辐射,高质量开展罗湖北站枢纽建设,建成东部过境通道市政连接线,构建“一环六射”对外战略通道格局。完善区内轨道网络,加快地铁11号线二期、5号线西延罗湖段建设,推动25号线罗湖段纳入建设规划,争取地铁24号线北延至木棉岭片区。优化骨干路网和微循环体系,划分14个微循环实施单元,分批推进交通改善。开展无人驾驶公交线路试点,推进6处立体停车项目建设,完成整治改造未移交道路134条、“机非分离”4.7公里。

  持续完善城区品质。深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完成面向2035年的罗湖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创新型产业等用地需求。营造美丽城区环境,推进山海连城、公园群落、生态廊道建设,打通围岭公园-东晓公园-布心公园、红岗-围岭生态连廊、银湖山郊野公园-红岗公园生态连廊三大节点,高标准打造“儿童友好型”低碳示范公园和“零碳排放”翠湖文体公园,新改扩建公园5个。坚持“以文美水、以水兴城”,高质量建设莲塘河、布吉河、金湖上下库、小坑水库碧道。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梧桐山毛棉杜鹃花会、洪湖公园荷花展以及东湖公园菊花展等一系列特色花事活动,重塑爱国路迎春花市盛况。高品质推进国际化示范街区建设。规范和提升户外广告设施,打造一流市容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能级。加强BIM/CIM平台建设应用,搭建“一图一平台N应用”城区空间可视化应用体系,强化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智能终端与平台融合,支撑城区智慧管理。强化群众诉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接诉即应”,突出“弱信号”预警,强化系统性多发事件挖掘,推动实现源头治理。提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区级物联网平台,累计接入物联设备2万个,重点场所公共无线局域网覆盖率达100%。开展“智慧水务”(二期)建设,提升“水安全”监测预警能力。

  打造低碳先锋城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罗湖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7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持续开展碧水巩固提质行动,启动第二批小区正本清源巩固提升。开展“两山”基地创建,新增5个市级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700千瓦、新能源充电桩500个。建立“双碳”引导基金,完善节能减排降碳资金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七)坚持以文化人、文明育城,加快打造文明典范样板城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涵养城区文明气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深化渔民村、东门红色村、罗湖桥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发“文明时空银行”系统,建立文明实践量化指标体系,完善“8+N”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罗湖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弘扬诚信文化,打造诚信商圈,评选表彰诚信企业,为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注入诚信力量。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专项整治,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全天候巡查整改,让文明之风在罗湖兴起来。

  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加快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推动“一馆一中心”、国际艺术博览交易中心建设提速,推进罗湖美术馆升级改造,深化罗湖主题博物馆、深港艺术交流展示中心规划研究。新建悠·图书馆2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主旋律精品工程,加快纪录片《迁徙老人》、科幻电影《致爱星球》拍摄制作,创作文艺精品5个以上。深挖水彩资源优势,打造水彩交流重镇。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粤剧周、岭南文化艺术季、戏剧嘉年华等文化活动,让多彩文化在罗湖亮起来。

  协调发展体育事业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体育强区。完成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二期)建设。高质量办好梧桐山登高赛、深圳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等赛事活动,承办中国网球巡回赛等精品赛事。全年举办智力体育赛事5场以上,打造湾区智力运动高地。大力发展电竞产业新业态,推动天美电竞制作中心演播室集群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电竞赛事落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体育场馆“一键预约”服务效能,开展体育促消费活动,新增室外智能健身房4个,让群众体育在罗湖热起来。

  (八)坚持多办实事、广增福祉,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以不渝初心,守“人民的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持续办好民生工程、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学位建设,新改扩建学校5所,新增公办学位4500个。实施新品质学校培育行动,新成立教育集团2个以上。引入优质资源合作办学,争取2所以上优质学校品牌落户。高质量实施“领鹰工程”“苗圃工程”,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支持翠园中学等名校改革创新,打造区域乃至全国名校。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开展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前治理体系提升工程,做强“幼有善育”罗湖模式,破解小幼衔接难题。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深化罗湖医改,完善以健康为导向的医保制度改革,打造“防、治、康、养、护”全链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控体系网底建设,强化健康教育,从容高效应对疫情防控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成区疾控中心、罗湖医院集团生殖医学中心及医学检验中心新址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和春风院区拆除重建工程。全面推行“区域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站)”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推动笋岗、东晓社区医院建设和10家特色社康中心发展。开工建设全市首家集婴幼儿照护服务、早期发展指导和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盘活各类存量房源,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400套。加快推进景福花园片区、船步街片区等6个棚改项目。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新建街道长者服务中心2个、社区长者服务站3个。开展800项民微实事,举办“罗湖慈善周”社区慈善文化节,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落实各项对口帮扶任务,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多新成效。

  (九)坚持精细管理、防患未然,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安全城区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健全大安全体系,增强防风险能力,推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严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风险。深入推进维护政治安全九大专项行动,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妥善处置重点房地产企业涉稳风险,有力有序推进涉众金融、非法集资等风险防范化解,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全面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织密织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全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稳定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应急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扎实做好防汛防台风和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坚守不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底线。以“四个最严”为指引,持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全力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坚持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信息网络、自然资源等八大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罗湖。

  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搭建整体统一的框架体系,高标准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小区治理格局,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品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接访及包案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全面落实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1+7”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10+81+N”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突出矛盾纠纷专项治理和多元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

  (十)坚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更高水平的政府治理,助推更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品质生活。

  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罗湖落地生根。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看问题、想事情,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决策部署。

  不断提升法治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地落实。探索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新领域新模式,试点搭建产业发展法律服务平台。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执法协作机制,建成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积极推动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有效提高行政复议水平。

  不断优化服务效能。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优化民生诉求智慧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满意度。打造劳动关系综合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劳资纠纷集约处理“大调解”体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

  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内控制度,切实加强廉政风险管理。树立“城区经营”理念和“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优化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和紧要处。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让办事清正、干部清廉、政治清明成为罗湖的鲜明底色。

  各位代表!新时代饱含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勠力同心、勇毅前行,高质量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有关名词解释

  1.“1+3+N”产业政策体系:“1”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是招商引资、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3个普惠性政策,“N”是软件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大健康产业、数字创意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黄金珠宝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商贸业、建筑类等行业具体专项政策。

  2.“六个一”工作机制:医疗服务网格、发热门诊(诊室)一键查询二维码、咨询服务热线、居家防疫明白卡、防疫治疗包、健康管理团队。

  3.“1+5+3+N”大兵团作战机制:1个总指挥部,5个分指挥部(深南东路总部经济主廊道、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深港口岸经济带、国际消费中心、中央生态区),3个工作专班(战略规划、招商引资、空间拓展),N个重大专项。

  4.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5.“20+8”产业:20大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宽带网络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数字与时尚(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制造装备(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绿色低碳(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产业。8大未来产业包括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量子信息。

  6.“1+5+10+N”全区联动大招商工作体系:1个统筹部门+5个产业部门+10个街道+N个协同合力的大招商工作体系。

  7.“两个确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8.三力三区:具有世界潮流引领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具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9.“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

  10.金融业“一城一街一带”发展规划:前海国际金融城、香蜜湖国际金融街、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

  11.“7+1”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区块链。

  12.“六个一”工作体系:一张重点企业表、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张潜力招商企业表、一套政策工具包、一张创新载体分布表、一张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清单。

  13.一环六射:“一环”由滨河大道(春风路隧道)、沿河路、爱国路高架、布心路(布心路下沉)、深汕第二高速构成;“六射”包括罗沙路(复合通道)、东部过境通道、玉平大道、龙岗大道、清平高速、坂银通道。

  14.一图一平台N应用:“一图”是指区级数字孪生底座一张图,“一平台”是指区级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CIM平台),“N应用”是指二三维会商系统、基础数据融合应用、场所管理、事件感知、智慧社区、创文管理、产业空间等N个功能应用。

  15.“8+N”社会志愿服务体系:“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N”指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

  16.一馆一中心:区图书馆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7.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8.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19.一体两翼三融合:以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组织为组织领导,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等市场化治理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区域各个治理主体组织体系、力量资源、治理服务实现深度融合。

  20.“1+7”工作机制:“1”指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工作主方案,“7”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制度、社会矛盾纠纷攻坚化解制度、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制度、维稳工作督查督办制度、维稳工作考评制度、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工作专班等7项制度。

知识图谱

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展示专题专栏信息类别内容 返回

点击标签名称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