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突出成绩、主要工作亮点。
(一)圆满完成基层队伍换届选举工作。
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居民议事会作为基层多元共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今年3月初,区民政局就以居委会及居民议事会换届工作为契机,优化基层治理队伍,顺利完成社区居委会及居民议事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基层多元共治打好地基。
1.高质量完成居委会换届工作。第八届居委会换届工作从3月底开始,全区112个居委会按照分类实施原则科学部署,稳步推进,顺利完成第八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共选举出112个居委会班子,产生居委会成员684名,整体换届工作呈现“四高一均衡”特点:一是直接选举率高。112个居委会全部采取直选方式开展换届选举,直选率达100%。二是选民登记率高。全区112个居委会具有选民资格的户籍居民共214934人,登记的选民数共79456人,平均登记率为37%(其中最高的南湖街道为58%),超过市里规定的30%登记率要求。三是“双交叉”比例高。全区83个社区党委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在“两委”班子成员交叉方面,83个社区党委班子成员550人中,交叉选入居委会班子成员455人,交叉率为89%。双交叉远超过省里80%以上“双交叉”的要求。四是基层民主参选率高。112个居委会共登记选民79456人,参加投票选民为76875人,平均参选率为96.75%,超过省市要求的93%基层民主参选率的硬性指标。五是新一届班子成员结构均衡。112个居委会选出的684名居委会成员中,40岁以下的264名,占39%;党员585名,占86%;女性406名,占59%;大专以上的575名,占84%,其中硕士研究生9名。居委会成员整体结构均衡。
2.顺利完成居民议事会换届选举工作。7-9月,区民政局出台《深圳市罗湖区第二届社区居民议事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及《工作指引》,全区十个街道按进度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截至9月初,全区112个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112个社区居民议事会,议事成员共计1637人,议事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872名,占53%,党员886人,占比54%,议事成员整体结构得以优化;其中党组织议事员224人,社区居委会议事员112人,人大代表议事员111人,企事业单位议事员221人,社区居民议事员969人,社区居民议事员占比近60%,真正成为居民议事会的当家人,有效夯实居民自治基础。
(二)全力推进民生微实事显成效。
区民政局作为全区民生微实事工作的统筹推进单位,2017年主要从制度设计、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担当好全区民生微实事工作“发动机”及“保护伞”作用,力促2017年民生微实事工作在去年基础上,提质提量完成。
1.程序规则优化,项目落地实施更高效。今年2月,区民政局以问题为导向,在充分总结调研去年民生微实事工作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动态优化程序规则,制定了新版《罗湖区民生微实事操作指引》。新指引通过改工程类负面清单为正面列举、创设跨社区项目审议机制、备案社区组织与登记社会组织联合申报模式、建立本土优秀服务类项目库等举措,打造一条优质的民生项目“生产线”,助力区委区政府“城市质量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心工作,有效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民生微实事程序还在7月召开的全市民政系统民生微实事工作座谈会上得到上级点名表扬。今年,全区10个街道已进入民生微实事审议程序项目约1430个,资金总额超过1亿元。
2.区-街道-社区三级统筹,项目资金使用更全面。一是统筹挖掘区级项目需求。7月,区民政局通过召开工程类项目部署推进专题会议,加大区级层面的工程类项目统筹力度,通过收集区住建、文体、城管等职能部门梳理的日常业务工作中发现的工程项目需求429项,交由各街道进行可行性调研后,新增民生微实事工程类项目149个,涉及项目金额约3000万。二是街道统筹两年规划,督促街道以两年的资金体量制定本街道民生微实事项目两年规划,进一步延伸资金可用范围,截至目前,十个街道规划形成2418个项目,总项目资金量达2.2个亿,较初期汇总的两年规划资金量增长近50%。通过制定项目两年规划,使街道对本辖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心中有数,有效填补了居民“点菜”的盲区,同时也为各社区民生微实事资金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依据。三是社区需求与社会组织项目有效对接。各街道创新开展多场形式各样的项目需求对接会,统筹街道各社区资源,以街道为单位为社区和社会组织“搭台唱戏”,如南湖、东门、笋岗街道相继召开街道社会组织对接会,吸引近207个社会组织259个项目前来对接需求,初步配对近85个项目,意向资金达253万;黄贝街道则举办首届“民生微实事服务项目选拔大赛”,东晓街道举办“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微实事宣传活动等等,进一步加强社会与社会组织“面对面”的沟通,提升服务类项目供给社区需求的质量和准度。
3.专项整治督促,工作落实推进更快速。区民政局专门印发《关于民生微实事工作突出问题的整治工作方案》(罗民〔2017〕60号),针对性部署整治措施和步骤,通过专项整治、通报约谈、风险防控等举措开展民生微实事专项整治工作,助推工作提速增效。一是自查自纠,专项整改。10个街道按要求制订出台本街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三明确”的问责要求,自查出三大类28项问题,共点名问责近百人。在重点整治的问题基础之上,各街道进一步自查自纠,排查出工作进度缓慢、宣传形式单一不足等7大新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专项整改措施;二是通报约谈,加强督促。自8月底起,区民政局正式实施月度通报约谈机制,已先后3次下发民生微实事工作开展情况的通报并及时对进度排名靠后的街道进行约谈。在排名约谈机制督促下,各街道逐步形成“赶超比学”氛围。从9月开始,各街道工作进度明显提速,如8月份排名第7的黄贝街道,经两个月发力后来居上,连续两个月为全区第一;又如9月份进度排名最后被约谈的翠竹街道,10月份排名上升至第3位,通报约谈机制效果明显。三是风险防控,提前防范。为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区民政局制定《罗湖区民生微实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按照“有”责任主体,“有”风险表现,“有”防控措施“三个有”的具体标准,梳理出民生微实事工作可能出现的12大项42小项风险点事由,供相关部门、各街道、各社区对照整治,将民生微实事风险防控关口有效前移。
(三)创新开展民生关爱项目
除了夯实基层政权基础、大力推进民生微实事工作之外,区民政局还创新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民生关爱项目活动,大力推动社区邻里关爱、公益服务帮扶等工作。一是社区邻里活动促邻里和谐。按照市级统一部署,区民政局于10月28日至11月3日期间组织全区112个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全区112个社区居委会开展116场社区邻里节活动,参与人次超过2万人次,通过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百家宴、线上乐跑等形式的活动,拉进邻里距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共同构建“熟人社会”。二是公益服务创新帮扶。今年,区民政局继续推进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从标准化、规范化、适度个性化和促进民意民愿化等方面,深化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今年全区共开展约272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1000人,发放项目服务补助等支出近2000万元,延伸了社区服务时间与质量的同时,更以“以工代赈”式帮扶社区困难群众,促进社区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实效。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2018年形势研判。
(一)存在的问题。在民生微实事开展过程中,街道、社区普遍反映,目前我区在民生微实事工作进度要求方面,主要还是按照每年1.66亿元(每个社区200万元)的最高上限资金对街道、社区的工作量进行评价。而事实上民生微实事作为回应社区和居民需求的微项目,项目金额不大,项目数量取决于社区的实际需要。如果硬性以最高上限年1.66亿元(每个社区200万元)的资金指标来要求每一个街道、社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实际需求没那么大的街道、社区为了完成最高指标,在具体项目上做文章。比如为了凑足资金上马社区、居民并不需要的项目,或者随意提高项目资金等等,反而容易产生廉政风险。因此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建议适当调整对街道、社区民生微实事工作量的评价标准,即在主动、真实、充分回应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前提下,尽可能多做项目,而不是忽略实际需求的片面要求做的项目和使用的资金越多越好。
(二)2018年形势预判。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民生微实事工作作为串联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个社区治理主体,推动社区居民议事会进一步操练基层协商民主的重点工作,2018年的民生微实事工作将需要立足更大的格局理念,从社区向上延伸至街道、区一级,以更大的统筹力度,用足用尽用好民生微实事资金,发挥民生微实事补齐城区设施短板、填补社区服务盲点等作用,扩大民生微实事的覆盖面和社会效益。2018年作为民生微实事实施开展的第三年,程序实施操作已相对成熟,民生微实事的重点“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从过去追求项目多、资金体量大的特点,转变为“项目内容更精、覆盖面更广、受益人群更多”,重点指导、推动和督促街道、社区更好地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
三、2018年工作安排。
(一)做好民生微实事顶层设计工作。建立民生微实事区级项目运行机制,结合区级项目特点,设计项目生成、审议、实施机制,完善民生微实事工作指引,扩大民生微实事项目覆盖面;统筹民生微实事区级服务类项目开展,将难以在具体街道或社区落地的,宜在全区范围开展的项目,积极培育区级优秀精品类服务项目。
(二)加强民生微实事工作指导督促。继续对民生微实事工作实施通报约谈机制,定期发布工作情况通报,形成常态化监督问责机制,为民生微实事工作进度提速。定期召开各街道民生微实事工作碰头会,了解、督促项目实施进度,沟通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各类社区治理培训。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各类培训,如居委会能力培训、议事会成员培训、议事规则主持人培训等,以先进的治理理念强化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工作。